日期:2022-08-15 09:43 点击:
18个重点文言虚词示例表
虚词 |
词性 |
功能以及意义 |
例句 |
之 |
代词 |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
指示代词:这 |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助词 |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病梅馆记》) |
|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黄州快哉亭记》) |
||
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
||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
||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 |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
动词 |
到……去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
|
以 |
介词 |
表示工具:拿,用,凭着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示凭借:凭,靠 |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
||
表示时间、处所:于,在,从 |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
||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 |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
连词 |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
表示承接关系:而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
||
表示目的关系: 来、用来、以致 |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
表示修饰关系:而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
||
动词 |
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
|
以为,认为 |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训俭示康》) |
||
助词 |
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
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
||
名词 |
缘由,原因 |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
通假 |
通“已”:已经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
通“已”:止 |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
||
固定 结构 |
以为:认为,把……看作或当作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 |
|
是以:即以是:因此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
||
有以:有什么办法用来…… |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
||
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
||
于 |
介词 |
表示处所:在,从,到 |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
表示对象:向,对,对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表示原因:由于 |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
||
表示被动:被 |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比较:比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
||
连词 |
与,跟,同 |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固定 结构 |
于是: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
|
于是:连词,表示顺接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见……于:表示被动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
||
其 |
人称 代词 |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它的、他、它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
||
第一人称代词:我、我的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指示 代词 |
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
表示近指:这、这个、这些 |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副词 |
表示祈使语气:可、还是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表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连词 |
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
助词 |
表示调节音节:无实义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
固定 结构 |
何其:多么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
而 |
连词 |
表示并列关系:又 |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
||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
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表示目的关系:来 |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
||
代词 |
通“尔”:你的 |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固定 结构 |
而已: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
而后:才,方才 |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
||
而况:何况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
既而:不久,一会儿 |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
||
动词 |
通“如”:好像,如同 |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
|
为 |
动词 |
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
以为,认为 |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
判断词: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介词 |
表示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 |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
|
表示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
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
||
表示涉及的对象:给,替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 |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
||
助词 |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
|
因 |
介词 |
表示根据、前提:依照,根据 |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子吴起列传》) |
表示凭借、条件:依靠,凭借 |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
||
表示时机、条件:趁着,趁此 |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
||
表示途径、手段:通过,经由 |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
||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
||
连词 |
表示顺承:于是,就;因而 |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
因爱鼠,不畜猫犬。(《永氏某之鼠》) |
||
动词 |
根据 |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
|
沿袭,继续 |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
||
名词 |
原因,缘由,机缘 |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
|
则 |
连词 |
表示承接关系:就、便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
||
表示并列关系:就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
||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是,却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
||
表示选择关系:不是……就是 |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
副词 |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已经,原来 |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
||
名词 |
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
《论语》七则 |
|
准则,法则 |
以身作则 |
||
动词 |
效法 |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本纪》) |
|
固定 结构 |
则是:只当是 |
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
|
则则:赞叹的声音 |
连呼则则。《祭妹文》 |
||
所
|
名词 |
处所,地方 |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
助词 |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
|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
||
固定 结构 |
为……所:表示被动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
|
所以: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
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所谓:所说的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
||
所在:到处 |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
所在:所在之处,处所 |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
||
者 |
助词 |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用在数词后面:……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
用作“若”、“似”、“如”的宾语:……的样子 |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
||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
||
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
||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语气词 |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也 |
语气 助词 |
表示判断语气 |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
||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
||
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
||
表示祈使语气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沈姐的语文课堂(《崤之战》) |
||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
||
固定 结构 |
……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就是……啊 |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
|
也哉: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
||
且 |
连词 |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
表示转折关系:却 |
且曰:“天子设山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 |
||
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
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副词 |
将,将要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
|
暂且,姑且 |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
||
固定 结构 |
且夫:况且,再说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
|
且如:就像 |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
||
然 |
动词 |
通“燃”:燃烧 |
死灰独不复然乎?《韩安国列传》 |
认为……正确 |
成然之。(《促织》) |
||
指示 代词 |
如此、这样、那么 |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种树郭橐驼传》) |
|
副词 |
竟、便 |
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庄子》) |
|
连词 |
表示转折:可是、但、却 |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 |
|
助词 |
用于句尾,表示比拟:……似的 |
天油然作云,沛然作雨。(《孟子》) |
|
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状态 |
病瘘,隆然伏行。(《种树郭橐驼传》) |
||
表示肯定语气 |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 |
||
焉 |
兼词 |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 |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
代词 |
相当于“之” |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哪里,怎么 |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
语气词 |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
||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
||
乎 |
语气 助词 |
表疑问语气:吗、呢 |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
表示反问语气:吗、呢 |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
||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 |
||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
吾乃今于是乎见龙。(《庄子》) |
||
介词 |
表示时间:在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表示对象:对、向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表示处所:在 |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
||
表示比较:比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表示趋向:到、至 |
鸡鸣犬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 |
||
表示被动:被 |
伤乎矢也。(《公羊传》) |
||
词尾 |
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
|
与 |
介词 |
表示涉及对象:和,跟,同 |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
表示受益对象:给,替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
||
表示比较:比,和……比较。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
||
连词 |
表示并列:和,跟,同 |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
|
动词 |
给予,授予 |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结交,亲附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
对付 |
胡虏易与耳。《李将军列传》 |
||
参加,参与 |
骞叔之子与师。(《殽之战》) |
||
赞许,同意 |
吾与点也。 (《论语》) |
||
语气词 |
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
固定 结构 |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跟……比较,哪一个……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哪如、与其……哪如…… |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
||
矣 |
语气词 |
表示陈述:了 |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
表示感叹 |
业根,死期至矣!(《促织》) |
||
表示命令或请求 |
已矣,勿言之矣。(《庄子》) |
||
哉 |
语气词 |
表示感叹:啊 |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病梅馆记》) |
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吗 |
吾又何能为哉!(《种树郭橐驼传》) |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