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7-18 10:05 点击:
【高中文言文知识: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指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事故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④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⑤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亦、诚”等词来表示肯定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梁父即楚将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⑤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
⑥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丘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④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③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⑤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庄子《逍遥游》——
⑥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即“而今在安”)(苏轼《赤壁赋》)
⑦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即“又羡何乎”)(苏轼《赤壁赋》)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即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唯命是从(即“唯从命”)”等。
又如
①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陋室铭》)
②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③何罪之有(即“有何罪”)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2、谓语前置
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即“汝之不惠甚矣”。
②渺渺兮予怀《赤壁赋》,即“予怀兮渺渺”。
3、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称为“介词结构后置”或者“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词+名词、代词)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
1.“以……”的形式。如:
①投以骨(《狼》),即“以骨投”。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即“以当世之咨臣事”。
③具告以事(《鸿门宴》),即“具以事告”。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2. “于……”(“乎”)的形式。如:
①以其无礼于晋,即“以其于晋无礼”。
②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即“燕王于庭拜送”。
③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即“得于此复见将军”。
4、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和修饰性两大类。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多是修饰性的定语。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客有吹洞萧者
(2)“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主要有“承前省”和“蒙后省”,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承前省)
②沛公谓张良曰:“……(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蒙后省)
③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又如:“一鼓作气,再(鼓 )而衰,三(鼓 )而竭。”(《曹判论战》)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
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①晋军函(于)陵,秦军氾(于)南。
②威振(于)四海
③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四、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