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8-10 09:44 点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3分)
亚马孙不是地球的肺
袁 越
①亚马孙森林大火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媒体说这是地球的肺被点着了,就连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说亚马孙为地球提供了20%的氧气。著名美国气象学家斯考特·丹宁教授在Livescience网站撰文指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我们呼吸到的氧气并不是来自森林,而是来自海洋。
②要想明白这一点,首先必须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元素都一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停地循环着,氧原子自然也不例外。氧气最初肯定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陆地光合作用的三分之一发生在热带雨林,亚马孙则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所以亚马孙每年生产的氧气确实很多。但是植物死后留下的残枝烂叶会被微生物迅速分解,分解过程会消耗等量的氧气,因此绝大部分陆地上光合作用生产的氧气到头来都会被尽数消耗干净,对大气含氧量的贡献值几乎为零。
③既然如此,怎样才能让氧气有结余呢?
④答案就是把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从氧循环中移除出去,不让它们被分解。地球上有一个地方提供了这种可能性,那就是深海。海洋表面生活着大量海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很多有机物,其中大部分被鱼类吃掉了,但有一小部分没被吃掉的有机物沉入了海底,那里严重缺氧,微生物无法生存,所以有机物被保存下来,躲开了氧循环。
⑤我们呼吸的氧气,是大量有机物被移出氧循环的结果。有机物通常用碳来表示,移出氧循环的有机物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碳汇( Carbon Sink),这可比存在于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高多了。根据丹宁教授的估算,即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被一把火烧光了,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也仅仅会减少1%而已。也就是说,无论再爆发多少场森林大火,地球上的氧气也够我们再呼吸个几百万年的。
⑥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亚马孙大火无关紧要。先不说别的,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地方,大量物种只在这里生活,一场大火很可能会让很多人类尚未发现的物种就此灭绝,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⑦接下来的问题是,沉在海底的有机物最终去了哪里呢?答案就是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开发化石能源,本质上就是把过去几百几千万年积攒下来的碳汇重新纳入氧循环之中。由此造成的氧气减少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氧气减少的副产品——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很强的温室气体,其浓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球的表面温度,全球变暖这件事就是这么来的。
⑧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陆地上也有类似深海那样的环境,这就是泥炭沼泽。这东西通常位于寒带,枯枝落叶被缺氧的河水淹没,还没被微生物分解就沉到了水底,并被封存在那里。北极冻土带到处都是这样的泥炭沼泽,其中含有大量碳汇。今年夏天北极地区也在燃烧,这件事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远比亚马孙大火要大得多,却被公众忽视了。
(选自《意林》2019年11月,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因此绝大部分陆地上光合作用生产的氧气到头来都会被尽数消耗干净,对大气含氧量的贡献值几乎为零。
3.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要加上“夏季北极地区燃烧”的例子,可以删除吗?请说出理由。(2分)
4.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选文的第⑦段并结合链接知识,站在企业的角度提出两条减少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2分)
【相关知识链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 PM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5.文章以“亚马孙不是地球的肺”为题好在哪里?(3分)
1.(3分)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亚马孙着火事件的关注和担心,体现了人们对亚马孙是地球之肺的深信不疑,为下文进一步说明亚马孙不是地球之肺作铺垫,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分)“几乎”表示绝大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原文的意思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大气含氧量的贡献很少。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2分)示例一:不可以删除。结尾处“夏季北极地区燃烧”的例子是对“亚马孙不是地球的肺”的补充说明,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示例二:可以删除。因为文章中“亚马孙不是地球之肺”的说明过程已经足够详细完整了,删除这个例子也不会影响说明文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
4.(2分)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使用量。②优化生产方法,防止环境污染。
5.(3分)①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揭示文章说明的主题,使全文围绕着题目展开;②使用否定句,与大众认知背道而驰,巧妙新颖,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2分)
紫禁城琉璃瓦的智慧
周 乾
①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有着无数吸引公众向往的魅力,而其中主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琉璃瓦顶。
②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在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古人也叫它“五色石”。我国古人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琉璃制作技术,而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烧造建筑琉璃的制品,并逐渐应用到了皇家宫殿和庙宇建筑中,在明清时期已得到全面充分的应用。紫禁城在明代建造之初,其屋顶就使用了以黄色为主的各色琉璃瓦。紫禁城屋顶上的琉璃瓦的使用,有着多方面的科学性。
③首先,琉璃瓦有利于提升建筑安全。防水性是琉璃瓦的重要特性,也是琉璃瓦取代普通陶瓦的主要原因。《记砚·铜雀台瓦》有这样一段关于琉璃瓦的描述:“相州魏武帝故都,所见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之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干耳”。这说明当时对琉璃瓦的使用,正是利用其不渗水、雨后干燥快、不会增加瓦顶重量等优点。琉璃瓦表面施釉,不会吸水,因而不会增加屋顶的重量,从而保护了建筑的安全。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琉璃瓦在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的屋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④其次,琉璃瓦有利于保持建筑恒温。紫禁城的建筑冬暖夏凉,有着多种措施,而琉璃瓦的使用,则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其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外,还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
⑤再次,琉璃瓦有利于防止瓦件风化。与普通陶瓦不同,琉璃瓦不存在风化的问题,能够长久保持完好。其主要原因在于瓦的胎体表面有釉面层。该釉面层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保护层,阻止了空气中各种成分尤其是水分的侵入。由于釉面层本身光滑且不吸水,当雨水落到釉面瓦上时,一方面,釉面层的封闭性使得空气中的水分无法渗入胎体;另一方面,琉璃瓦表面光滑,且在屋顶上有着明显的排水坡度,因而水流能够顺着瓦面迅速排向地面;基于以上两种因素,瓦件很快保持了干燥,因而不会渗水,避免了风化的产生。
⑥最后,琉璃瓦有利于屋面保持洁净。紫禁城的琉璃瓦顶通常是明亮而洁净的。在紫禁城的屋顶上,很少看见有鸟粪,其主要原因在于琉璃瓦本身的光滑、明亮及鲜艳的色彩。琉璃瓦有着明亮的光泽,尤其在太阳下会闪闪发光,而鸟类害怕连续反光的物体,因而很少愿意落在琉璃瓦顶上歇息。紫禁城的琉璃瓦多为鲜艳的黄色,而大面积的鲜艳色彩对鸟类而言会产生较强的刺激效果,使得鸟儿避而远之。
⑦紫禁城屋顶采用琉璃瓦, 。我国古建筑专家林徽因女士认为,“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古建筑)屋宇,再加以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无瑕疵可指”,可充分说明琉璃瓦的装饰功能。从功能上讲,紫禁城里的琉璃瓦多用黄色,而在古代,黄色正是皇权的体现。可以说,琉璃瓦是我国古代科技在建筑上的运用体现,亦能反映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和文化。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11月08日,有删改)
1.“紫禁城的建筑冬暖夏凉,有着多种措施,而琉璃瓦的使用,则是其中的主要方式之一。”中“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文章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引用林徽因的话有何作用?(2分)
3.紫禁城使用琉璃瓦的有利因素有哪些?(2分)
4.第⑦段说“(琉璃瓦)亦能反映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和文化。”请根据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3分)
链接一:人造琉璃古名“琉璃”,出自西域波斯、龟兹等国,常制成器皿,作贡品传入中国。据《清工部续增则例》记载,皇家常用的琉璃构件共有上百种,仅建筑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吻、兽头、脊等64种,而且每种瓦件又有严格的尺寸、颜色分类。在明、清时期,琉璃是皇族的“专属品”,民间百姓不可随意烧制,更不可越制使用。
链接二:在清代,对不同等级的建筑,所用的琉璃瓦有严格的规定。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如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绿琉璃瓦:用于王府。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如天坛祈年殿,屋顶铺纯青琉璃瓦,象征青天。黑琉璃瓦、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
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防水性是琉璃瓦的重要特性,也是琉璃瓦取代普通陶瓦的主要原因。
B.琉璃瓦有着明亮的光泽,尤其在太阳下会闪闪发光,而鸟类害怕连续反光的物体,因而很少愿意落在琉璃瓦顶上歇息。
C.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其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外,还具有热阻小、导热系数大的特性。
D.从功能上讲,紫禁城里的琉璃瓦多用黄色,而在古代,黄色正是皇权的体现。
1.(3分)不能。“之一”指的是其中一个,在这里,紫禁城的建筑冬暖夏凉,使用琉璃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是所有,故“之一”不能删去,删去后与实际不相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2分)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琉璃瓦之于建筑的装饰功能,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2分)提升建筑安全;保持建筑恒温;防止瓦件风化;保持屋面洁净。
4.(3分)示例:①就艺术而言,琉璃瓦本身就极具艺术价值和特色,琉璃瓦颜色鲜艳漂亮,可烧制成不同的构件,用于建筑,更是锦上添花,为建筑增色不少,而我国古建筑仅建筑专用的琉璃瓦造型就有64种之多,尽显我国古建筑丰富的艺术;②就文化而言,琉璃瓦色彩繁多,不同的色彩又代表不同的内涵,如紫禁城代表黄权的黄色,用于祭祀建筑的青色,用于帝王园林中亭台楼榭的黑色紫色等,不同建筑的文化内涵可从这一瓦一色中窥见一斑。
5.(2分)C 【解析】根据C项可找到相关段落为文章第④段,根据“琉璃瓦属于隔热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其除了具有较好的强度外,还具有热阻大、导热系数小的特性”可知C项的“热阻小、导热系数大”表述相反。故选C项。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12分)
变沙漠为绿地的新方法:点沙成土
沈羡云
①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目前全世界陆地总面积大约有1.49亿平方千米,而沙漠面积就占了20%,大约有3000万平方千米。沙漠不断地与人类抢夺生存空间,它不停地吞噬周围的绿洲,并且以每年几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如果任其蔓延,地球只会仅存海洋与沙漠,不再有绿洲。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将沙漠变绿洲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
②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③于是,人们想如果能够“点沙成土”就好了。现在,这种幻想被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他们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学密码”。他们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沈姐的语文课堂。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为植物的理想载体。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施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他们想如果让沙粒间有了这种“万象结合约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④在此理论基础上,2009年易教授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于是易志坚团队集中力量寻找可以产生“万象结合约束”的黏合剂。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规模的水,2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会散掉。混合好的“土”围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⑤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变成绿地?并不是这样,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种植植物,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时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个问题是缺水。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资源。试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但是,无论如何,此项技术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自《百科知识》 2019年21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开门见山地摆明“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说说这种写法好在哪里?(3分)
2.请结合第②段的相关内容给传统的沙漠改造方法——植物方法下定义。(2分)
3.第②段介绍传统的三种沙漠改造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④段中加点的“此理论”具体指什么?(2分)
5.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A.土壤具有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且能相互转化的力学状态。
B.传统的沙漠改造方法主要有工程方法、化学方法、植物方法三种。
C.因为土壤能够自修复和自调节,所以土壤具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
D.试验地点是否有水,是实现点沙成土,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
1.(3分)从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和危害入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同时,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能够引起读者的警醒和反思,激发阅读的兴趣。
2.(2分)植物方法是指在沙漠地区通过各种手段播种植物,达到防治沙漠、稳定绿洲、提高沙漠地区环境质量的一种技术措施。
3.(3分)运用了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地介绍三种传统的三种沙漠改造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传统方法改造沙漠的做法及其所具有的缺点,引出下文“点沙成土”的必要性。
4.(2分)土壤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的两种力学状态使土壤具有自修复和自调节功能;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能“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
5.(2分)C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选项围绕文章内容分析,C项中,结合文章第③段“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可知,选项因果颠倒,故错误。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校训,提供专业的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