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5-22 14:04 点击:
2023届魔都初三二模说明文专题训练(一)
黄浦
这就是ChatGPT
①能跟人对答如流,会写策划方案和调研报告,也能撰写邮件、论文、脚本,制定商业提案,创作诗歌、故事,甚至让编写代码、检查程序错误都变得易如反掌……最近,这个名为ChatGPT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全网火爆,上线2个月活跃用户就轻松破亿。
②之前,人们曾津津乐道的TikTok,拥有1亿用户用了9个月而Facebook达到这一规模足足用了4年半之久。正如微软CEO纳德拉所言,“在我从事技术工作的30年里,ChatGPT是我从未见过的技术扩散。”
③ChatGPT是人工智能公司OpenAI于2022年11月推出的聊天机器人,能通过学习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对话,在提高办公和学习效率方面表现惊人。“ChatGPT可不是简单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它是一个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智能机器人。”文渊智库研究员王超的解释虽然只有几字之差,但两者完全不同。
④人机的自然语言通信能让机器具备听、说、读、写、译等人类具备的语言能力,让人机对话如同人际交流般顺畅丝滑。依靠庞大的资料库和含有1750亿个参数的语言大模型,ChatGPT可以把结构化的信息转译成自然语言,能深度理解人类语言,流畅地与人类对话。在进行讨论、被诘问、被辩难时,其回应( )符合上下文逻辑,( )还能模拟演示思考的过程,这是以往聊天机器人并不具备的能力。
⑤有人认为ChatGPT是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不过,也有专家并不认同,觉得它只是一种交互方式的革新。ChatGPT本质上只是一个基本的自然语言处理流程,它或许更智能、更博学,但依然是尚处于原型阶段的聊天机器人。要靠它彻底解决难题,去替代需要大量专业知识或人工的工作,仍然为时过早。目前,ChatGPT最大的优势是效率,它能让很多事情变得高效,这无疑将影响就业市场。
⑥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依然会认为ChatGPT“越来越像人了”,甚至还会联想到《流浪地球2》中不断给人类制造危机的MOSS,担心人类会被替代。全新的ChatGPT背后仍然是AI概念,而AI“替代和威胁人类”这一担忧早就存在,连霍金都有过类似的预言。这就难怪普通人会忧心忡忡。不过,我们暂时不需要有这样的担心。因为ChatGPT仅仅是一款智能工具,并没有传言中那么无所不能。它距离“完美”有着不小的距离,用户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它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和常识偏差等诸多问题。原因之一大概就是,ChatGPT就像镜子,如果镜子前的信息鱼龙混杂,结果就可能一塌糊涂。
⑦所以,当下人们要担心的,不是被替代,而是ChatGPT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学术造假、技术滥用、舆论安全等风险不容忽视。专家指出,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对ChatGPT应用边界加以管控,建立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法规,同时加强治理工具的开发,通过技术手段识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⑧有人问,既然ChatGPT是双刃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其实,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节选自《科普时报》及“搜狐网”,有删改)
12.联系上下文,以下填入第④段括号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有时,有时 B.不但,而且
C.要么,要么 D.由于,因此
13.以下对上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用TikTok Facebook和ChatGPT作比较,突出ChatGPT扩散速度之快。
B.作为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智能机器人,ChatGPT与人类的对话更加的顺畅自然。
C.目前ChatGPT只是一款智能工具,还存在着问题,因此对就业不会有任何影响。
D.“双刃剑”之说是客观而理性的,它指出了ChatGPT给人类带来的优势和担心。
14.结合第③至⑤段,ChatGPT和以往的聊天机器人相比,其突破和优势在于:(4分)
(1) ;(2) 。
15.文章结尾,面对“既然ChatGPT是双刃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的问题,作者说“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你认为这一答案是: (请完整表述)。科技史上能够印证这一答案的例子: (举出一例,并用一句话说明)(5分)
12.(3分)B
13.(3分)C
14.(4分,每点2分)
(1)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符合逻辑,模拟演示思考过程;
(2)让很多事情变得高效。
15.(5分,第一空2分,第二空3分)
示例一: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可以用其优势造福人类。(2分)塑料,虽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但无数塑料制日用品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3分,举例1分,能说出利弊,强调对人类的益处2分)
示例二:科技发展对人类有利有弊,但大多数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持续发展和进步才能解决。(2分)汽车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污染了大气,新能源汽车就是依靠发展和进步,解决汽车污染问题。(3分,举例1分,能说出利弊,强调发展才能解决问题2分)
示例三:新的科技发明,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使用技术的人。(2分)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而不法分子在网上的交易也更加隐秘,但这不是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互联网是无辜的。(3分,举例1分,能说出利弊,强调技术无辜、人有问题,2分)
崇明
米糠上餐桌不是倒退
朱毅
①米糠是稻谷种子表面的种皮部分。众所周知,米糠口感粗糙,难以下咽,所以老一辈“吃糠咽菜”的穷苦日子是迫不得已。那为什么当下会呼吁米糠重回餐桌呢?专家表示,随着人们注重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搭配,加上食品加工、制作方面先进技术的加持,曾经难以下咽的米糠变身美味食物重回餐桌,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②米糠是“天然营养宝库”,让饮食结构更合理。米糠在一粒米中的体积比不高,但营养价值很高。通俗地讲,糙米加工成精米时去掉的部分就是米糠。资料显示,米糠重量只占整粒米的10%左右,营养占比却高达60%左右,其中富含蛋白质、多糖、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维生素、抗氧化物质(γ-谷维素、生育酚等)以及矿物质(钾、钙、镁、铁)等营养成分,对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都十分有益。
③米糠利用关系粮食浪费,关乎农副产品附加值。资料显示,我国米糠的加工量仅占10%—20%,且多数用于动物饲料,是一种巨大的粮食资源浪费;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米糠利用率高达40%—80%,已开发出多种米糠副产品。其中最为成熟的副产品米糠油,在欧美国家与橄榄油齐名,深受心脑血管患者喜爱。所以,提高米糠利用率一方面利于促进粮食减损增效,另一方面也可推动米糠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④不得不承认,米糠真正走上餐桌还需考虑诸多因素。按照当前的食品安全法规,米糠不属于普通食品原料。目前,米糠主要用于生产饲料,作为粮食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米糠油。我国已有的米糠及米糠相关产品标准主要有:《GB/T19112—2003米糠油》国家标准,《LS/T3320—2020米糠粕》《LS/T3269—2020油用米糠》行业标准,以及米糠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关于食用级米糠的行业标准仍处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米糠上餐桌目前还需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从技术上实现米糠生产并不难,但生产过程中的晾晒、碾米环节如何规避灰尘、细菌等污染,需要有严格生产标准和安全监督。另外,重金属检测也须相当严谨,有研究发现,同一粒米中,糙米(保留了米糠)形态的重金属含量要高于大米(只保留胚乳部分)。
⑤虽然米糠目前还不能作为单独主食供人们食用,但市场上已有不少以深加工或少量添加形式出现的食品,例如米糠油、米糠面包、米糠饼干、米糠面条、米糠米粉、米糠馒头、米糠酸奶及米糠乳酸饮料等。另外,糙米、玉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等都属于加工较少的全谷物,保留了大部分的米糠及其营养物质,杂豆和薯类等杂粮也具有相似的营养价值,将其与精制谷物搭配做成杂粮饭、杂粮面等食用,同样有益健康。
11.理解第④段加点词语“真正走上餐桌”在文中的意思,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变身美味供人们食用。
B.按食用级行业标准生产加工为食物后食用。
C.作为单独主食供人们食用。
D.米糠与精制谷物搭配做成杂粮饭、杂粮面之后再食用。
12.文章②③段分别说明米糠重回餐桌的两点意义:(1) ;(2) 。第④段从加快制定食用级米糠行业标准和 两方面说明米糠真正走上餐桌需考虑的因素。(6分)
13.第⑤段画线语句不能删去,说说你的看法。(3分)
14.把下面这句话放回原文,应放在哪一段的末尾?简要说明理由。(5分)
而人们常吃的精米白面中,能提供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都很少,米糠的回归将有助于弥补当代人饮食结构中相对缺乏的营养素。
11.(2分)C
12.(6分)(米糠富含营养物质,回餐桌)能让饮食结构更合理
(提高米糠利用率)可促进粮食减损增效并推动米糠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米糠利用关系(可减少)粮食浪费,关乎(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
保障米糠上餐桌前的食品安全(解决米糠上餐桌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13.(3分)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以米糠深加工或少量添加形式出现的食品,准确具体,若删去会影响说明的可信度。
14.(5分)第②段末尾。第②段从米糠营养丰富的角度说明米糠进入饮食有益于健康。这句话从精米白面缺少部分有益健康物质角度说明米糠走上餐桌能(弥补精米白面的不足),让饮食结构更加合理。放在第②段后,让米糠食用能让饮食结构更合理得到多角度更有力的说明。
宝山
大地有形
——人类是怎么认识地球的
①世世代代生活于地球上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要晚于对星空的认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地球之上,我们无法观察到它的全貌,更感受不到它的运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无比艰辛的历程。
②在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也有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早期的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中国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埃及人认为地球像一个piāo fú在海洋上的盘子;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古希腊人认为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凸起的大圆盘;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盾,由三条极大的鲸用背驼着,使它浮在大洋表面上;古印度人甚至认为地球是驮在大象背上的。这些认识不难理解,因为人们站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大约是以4.6千米为半径的一块大地。
③不过,后来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些乐于观察思考的古代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大地应该是个球体。比如,眺望海平面上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船帆顶端,然后才能逐渐看到下面的部分。这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弧度的。
④在中国,与之类似的有“浑天说”,这一思想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了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著名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其所著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他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个圆球,地球在里面,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分布在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着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⑤对于地球形状研究最全面、最深刻的古人,非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莫属,他从一系列现象中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
⑥亚里士多德观察并分析了穿过赤道时的星座更替现象,宣布地球是个球体。他发现,“在埃及和塞浦路斯可以看到在北部地区看不到的星星”。只有在球面上观察星空,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地球是一个不大的球体,因为如果情况相反,这种地区性的变换现象不会这么快出现。”
⑦亚里士多德还观察了月食,他发现月食总发生在满月这一天,月球上的阴影看起来是个比月球大得多的圆形。而这一天,地球恰巧处在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当时这也是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最好证据。
⑧当然,到了大航海时代之后,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大大扩大,地球是个球体的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精确测量,以致能发现地球形状的细微不规则之处。
⑨遗憾的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有人不相信地球是个球体,他们把自己直观感受作为判断依据的做法是不科学的,这告诫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有些经验也不一定靠得住。在认识这个世界真实面目的道路上,人类需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1.联系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āo fú( )(2分)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
时期 |
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
产生的原因 |
古代(早期) |
大地是平面的 |
(1) |
古代(后来) |
(3) |
(2) |
大航海时代 |
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大大扩大 |
|
如今 |
(4) |
人类已经能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精确测量 |
13.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张衡认为,天是圆球,地球在里面,就像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B.浑天说认为,“日月五星”是附着于地球这样的一个球体在运行。
C.亚里士多德分析了穿过赤道时星座更替的现象,从而得出了结论。
D.亚里士多德基于埃及和塞浦路斯看不到星星的事实,进而来推断。
14.请简析第⑨段的作用。(4分)
11.(2分,每个字1分)漂浮
12.(6分)(1)(2分)受限于人的视野和生活环境(人们站在地面上,所看到的只是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 (2)(2分)古代科学家根据一些现象进行观察思考 (3)(1分)大地应该是个球体 (4)(1分)地球是一个有细微不规则之处的球体
13.(3分)D (2分)B
14.(4分)第⑨段作者指出了如今有人不相信地球是球体的错误原因,并表达了遗憾之情(2分);首尾呼应(1分),再次强调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漫长的(1分)。
长宁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①明代诗人魏允贞诗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在诗人眼中洞庭之水乃是天下水中第一,岳阳楼则为天下楼台之首。其实,无论是在地理意义上,还是在文化意义上,洞庭湖和岳阳楼自古以来都备受人们推崇。
②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等十几个市县。“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近现代由于围湖造田以及自然泥沙淤积等原因,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西洞庭湖等部分。目前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洞庭湖南边,有湘江等四水汇入,在北边,有松滋等四口与长江相通。它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的蓄洪能力。
③洞庭湖因其浩渺而引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洞庭湖的文化意义逐渐丰富起来。屈原是最早发掘洞庭文学审美意象的人之一,《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的洞庭湖边的秋叶飘零甚至还形成了中国诗学中典型的意象“木叶”。
④在有了岳阳楼之后,湖与楼相得益彰。首先从地理位置看,现存的岳阳楼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其次,历史也颇为悠久。它原是东汉末年鲁肃为练水军而建造的“阅军楼”,南朝时期改建成观赏楼台,被称为巴陵城楼。唐开元年间,进一步扩建此楼,始有“岳阳楼”之称。北宋庆历年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楼因文因人而盛传四海。
⑤之后,岳阳楼屡毁屡建凡数十次。现在看到的建筑主要沿袭清代的形制与格局,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重建。主楼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的长方体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以榫卯结合,成为整体;顶覆琉璃黄瓦,构型庄重大方,建筑中庸对称,纯木、飞檐、盔顶,自上而下,祥云缭绕、龙凤呈祥、四梁贯顶,体现了天、地、人合而为一。
⑥此外,楼内陈设着古今墨宝,盛载了名联、名诗、名文。一楼悬挂《岳阳楼记》雕屏及诗文、对联、雕刻等;二楼正面墙上嵌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三楼悬挂毛泽东手书的杜甫《登岳阳楼》诗词雕屏。
⑦“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洞庭湖与岳阳楼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文化与文学意义上的主观存在。湖与楼承载着中国传统士人的追求和审美况味,催化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与文学经典。
(有删改)
10.根据第②段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洞庭湖一直以来就有“洞庭”之名。
B.洞庭湖自古就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C.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调蓄湖泊之一。
D.围湖造田使洞庭湖分割成了两部分。
11.文章第④—⑥段依次围绕“岳阳楼”说明的内容是:(9分)
(1)
(2)
(3)岳阳楼现在的形制与格局。
(4)
12.第②段和第③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分析原因。(4分)
10.C(3分)
11.(1)岳阳楼(1分)现在(1分)的地理位置(1分)。
(2)岳阳楼(1分)的历史(2分)。
(3)岳阳楼(1分)现在的/内部(1分)陈设/古今墨宝(1分)。
12.第②段说明了洞庭湖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1分)。第③段说明了洞庭湖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1分)。先有洞庭湖的存在才有其文化意义的产生,两段顺序符合事物产生的先后顺序(1分),且与第①段最后一句内容顺序相对应/照应(1分)。
奉贤
土壤也会“长身体”
①在大自然中,土壤随处可见。它们遍布花坛、田间、山林,默默地为植物提供所需的营养。尽管毫不起眼,但土壤对陆地生态系统却极为重要,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②简单来说,土壤就是覆盖在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一层疏松物质。土壤中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中的水分,气体物质则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的这三类物质构成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长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研究调查表明当,土壤固体和孔隙的体积比例各约50%,而且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分别占45%和5%左右,土壤孔隙中水和空气各占一半时,土壤的结构达到最理想状态,为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条件。
③然而,土壤并非生来就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就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会发育一样,平平无奇的土壤也会缓慢地“长身体”。从贫瘠到肥沃,土壤的发育需要一系列的过程。
④最初,土壤是由岩石变来的,岩石通过风化作用成为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被称为“成土母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土壤母质会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首先是在岩面出现“岩漆”状岩生植物,如蓝藻、绿藻等;之后渐渐发展为岩面地衣类植物的繁生,再是苔藓植物着生,最后是高等植物的繁生。这时,原始土壤正式形成。
⑤在幼年阶段,土壤的土体较为单薄,肥力还很弱。等到了成熟阶段,土壤中的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层中粘合成颗粒状大量积聚,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平。
⑥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中的有机质累积过程慢慢减弱,矿物质的分解也进入到了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还残留在土体中……土壤进入到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⑦其实,气候、地形、生物等诸多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土壤的发育。
⑧在气候方面,土壤若是处于干燥的荒漠、低温的高原或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随着温度、降水、蒸发的变化,其发育程度各不相同。地形带来的影响同样如此。在徒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⑨土壤肥力的产生还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生物的生命活动会积累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得以形成并逐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的发育。
⑩作为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成员,人类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也“出了不少力”。一方面,人们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还利用施肥等方式增强土壤肥力;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也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荒漠化等严重问题。有人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土壤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有对大自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人类才能继续繁衍生存。
10.第②-⑩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6分)
11.第②段画线句中列举了多个数据,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土壤中各类物质的占比。
B.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土壤中的三类物质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C.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土壤结构的最理想状态。
D.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土壤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最佳条件。
12.第⑩段中的“出了不少力”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3.第⑧段和第⑨段的顺序不能颠倒,请说明理由。(5分)
10.(1)土壤的定义和物质构成(2分)(2)土壤的发育过程(2分)(3)影响土壤发育的外界因素(2分)
11.C(2分)
12.人类既有培育优质土壤的行为,也有破坏土壤的行为(2分)
13.第⑧段说明的是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发育带来的影响,第⑩段承接第⑨段,都写了生物的作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第⑨段和第⑩段不能分开;此外,第⑧段和第⑨段的顺序与第⑦段中影响土壤发育的外界因素“气候、地形、生物等”的表述顺序相一致。(5分)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校训,提供专业的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