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08 10:04 点击:
(原题)有人说,从以为“不必如此”到发现“原来如此”仅差了一个“为何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原来如此”的背后
有人说,从以为“不必如此”到“原来如此”仅差了一个“为何如此”。
诚然,人有趋简避繁的本能,一句“不必如此”有时确实能使我们避开繁冗之事,也使我们远离了“硬钻牛角尖”的死胡同。但是,若不加以一定的思辨与理性分析,用一句“不必如此”将一切事物拒之门外,则意味着与思维深度渐行渐远,止步于浅表的认知,陷入了“思维怠惰”的囚笼。换言之,在面对意蕴丰富、拥有更深挖掘空间的事物时,只有追问自己的内心,探索“为何如此”以寻找事物呈现背后的原因,才有机会发出“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的感叹。
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即是被思维怠惰所困,安于现状,不愿也不会进行深度思考的典型。这种将“不必如此”挂在嘴边的单向度思维,折射在数字化的当下,便是沉溺于短视频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呈现在眼前的结果,短视频中可能出现的结论性内容便是其思维的终点。面对碎片化语言无法呈现的事物,他们不会选择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寻求真正的理性认知;其自诩的“领悟”,不过是安然地接收同一化的结果,浮于感官层面的刺激。长此以往单向度的思维怠惰,会使人们渐渐忘却“如此”背后多元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过程,难以拨云见日,收获“原来如此”的顿悟与快意。故而可以说,追问、思考“为何如此”是通往“原来如此”的必要条件。
那么,又是否可以说“为何如此”便是得到“原来如此”的充分条件?我想答案并非肯定。有了“为何如此”的探究与思考意愿,更要辅以一定高度的思考能力。鲁迅作品中的阿Q,受欺侮时未尝不主动叩问,但其思考所得不过是“老子总算被儿子打了”之流,伴随着绝对主观、虚无的精神胜利,最终仍未触及事物本质。所以,发问“为何如此”时,当由内出发,以审慎、严谨的理性思辨去探究事物,而非使自身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全然凌驾于一切之上,这样也只会蒙蔽自己,失之片面,亦与“原来如此”背道而驰。
故而,“为何如此”的思考意愿是摆脱思维怠惰,走向“原来如此”的必由之路和必要条件,但只有再加以审慎而有深度的思考能力,才能不被主观判断所蒙蔽,得到“原来如此”的彻悟。“原来如此”的背后,是“为何如此”的主观思考意愿,更是理性的客观思维能力。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