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2-06 09:57 点击:
(原题)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人很难,误解却相当普遍,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被人理解。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得我之心,失我之果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人的悭吝与慷慨缠斗,卑劣与伟大共舞,因此理解一个糅杂多元的个体实非易事。而当我们索求理解、渴要认同,则需要明晰我们是为了更理性地“得我”,还是适得其反沦为“失我”之奴。
史铁生说:“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像一块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人类存在的剧目需要差别。而为何差别之下的理解更为艰难?从社会层面上看,个体与个体间因经历、环境、观念的多元而形成排他性,这一排他性促成社会重心结构解体,人在脱离社会的失重状态下将自我标榜成偶像化、榜样化的信赖缆绳,从而加剧了人在认知层面对于局限之井外的思想的主观抗拒;从心理层面上看,“理解”作为非当下自发建设性的思想而是需要他方介入的承载体,其始元状态的阈值更高,因为我们在妥置好自身的情况下才能为其他社会个体赋能,否则只能是鲁迅笔下的“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自媒体时代,人的追求与目标不可避免地同质化,然而人们的利益价值取向趋同,对他人的理解与共情力却日趋下滑。究其本质原因,或许是人在各取所需途中对除自身以外个体的认知懒惰与探求真相的无能。前者因成本与精力的最小化而得大多数人攀援,后者则是信息时代下对于众多“理念欺诳”的轻易匍匐,其结果导致人成为有自性且只有自性的空相,个体与个体间从异化走向荒芜。
误解实为理解的感官层偏差,除去上述人自身劣根性以及外部环境的趋向会造成这一偏差,世俗文化下的自我主义泛滥也加剧了误解的可能。后者的可怕之处在于从群体中完全脱身追求纯粹的“得我”之境,实则因盲目而走向“失我”的结局。
诚然,希望被理解无可厚非,它意味着自我主义与他人乃至社会价值意义的无远弗届。然而需要明晰的是寻求理解并非单单寻求认同感、价值感,它也可以是在身陷囹圄时的归属感,既可以帮助自我找寻生存的意义,也可以仅仅是抚慰生存的磨难。当人被渐渐物化、流水线化、标签化,我们更需要找寻并坚守自我需要被理解的初衷,不被由“自我价值的实现”异化为“攀高求胜” 的极端思维所裹挟而自乱阵脚。
这是一个人的欲望与行为被精致化与理论化的时代,而当我们在从外部世界的缝隙中找寻自己的居所,需要坚守自我与他人的界限与立场,也要警惕勿因“得我”之心,酿成“失我”之果,以此无惧于误解背后的庸俗挑战。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