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9 10:11 点击:
知识点1:中国古代政论文概述
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中国文人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的边缘地带左右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政治。可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以外,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很热衷政治。而古人参与政治、热衷政治的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繁多、种类繁杂的政论文,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如贾谊《过秦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柳宗元《封建论》、苏轼《留侯论》、辛弃疾《美芹十论》等。
知识点2:中国古代政论文的特点
1、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2、鲜明的语体风格,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格,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或政治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以纠前代之失,绝少抽象的思辨和繁琐的论证。
4、古代政论文一般的思想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
5、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纲五常视为治国之本。伦理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①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②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平?”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蓉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辩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③吕甥之言 ① ,蔡泽之说 ② ,若茅焦者,真所谓 ③ 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穰侯:原名魏冉,先后四次担任秦国丞相,权倾一时,后秦昭王用范雎之计使其失势。
1.根据本文内容,请你判断韩非的名篇《说难》这一题目的正确读音,写在下面括号里。(2分)
说难( )
2.第②段中茅焦进谏一事写得简练但富有表现力。请以“死者二十七人矣”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3.根据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说说蔡泽所说的“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是怎样的事?(2分)
4.依次填入文章第③段中的词语正确的是(2分)
A.①出于义②激于理③劘虎牙
B.①劘虎牙②激于理③出于义
C.①出于义②劘虎牙③激于理
D.①劘虎牙②出于义③激于理
5.请结合第②段列举的三个事例,分别概括第①段“难而可喜”中“难”和“喜”是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难:
喜:
检测1:
1.Shuìnán。理解文章的意思,讲的是说服别人特别是游说国君的困难。
2.茅焦进谏的事件体现了双方的冲突,一方是强权的秦始皇,另一方是雄辩的茅焦,答题时要兼顾双方人物。答案:这句话在不动声色中表现了秦始皇的残暴,扣人心弦,突出了茅焦面临的巨大危险,使茅焦大义凛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3.联系一些历史知识,同时联系下文“杀身成名,何为不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这些人身居要职(功劳卓著),却被国君杀死。
4.A,三者在辩说的难度上是递进的,吕甥的话出于公义,而蔡泽的话依赖于道理、逻辑,茅焦的进谏则是虎口拔牙,凶险异常。
5.难:被规劝者都知道规劝者要说什么,并做好了拒绝的准备。
喜:最终被规劝者都言听计从。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2分)“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 。
2.(2分)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2分)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
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
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4分)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检测2:
1.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章。
2. C。A、D常识性错误。B项说的是陈胜吴广起义的事。题干项籍就是项羽,楚国贵族后裔,在秦末战争中烧毁阿房宫。
3. A。“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张释之认为,吸引人来盗墓的是墓中的金银宝物等别人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会有人来盗墓,所以孝文帝决定薄葬。
4.本文先从张释之劝阻孝文帝的例子引入,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要“为无穷计”的道理,接着引用《易经》的话,列举文、武、周公、秦穆公等薄葬的正面例子和始皇厚葬失国的反例,正反对比得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结论。第三段联系实际,当前迁陵,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深受其苦,所以希望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也可从论证方法、论据的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论述。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