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2-02 16:23 点击:
《天时不如地利》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 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 儒家 经典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 论证严密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 思想家 、 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 孔孟 ”并称。他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 ,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 的问题,指出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 “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 体现了孟子的“ 仁政 ” 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 “天时”“地利”“人和” 三个条件的 比较 ,阐述了 “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的诊断,阐明了实施 “仁政”的必要性 。由 战事到国事, 道理 由浅入深,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
三、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论 据: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进攻 “不胜”-------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防御 “去之”-------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人和 ”必胜)
四、写作特色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候 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五、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顺接,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承接“着、地”: 夫环而攻之
逆接,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六、课文分析
(一)解释黑体字
1、 天时( 指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 不如地利(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地利不如人和( 指作战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
环( 包围 )而攻之而( 连词,表转折 )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这样却 )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3、城非(不是)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放弃)
而(连词,表承接 )去(离开, 逃离 )之(代词,带指这座城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故(所以)曰,域(名词作动词,限制 )民不以( 用,依靠 )封疆之( 助词,的 )界,
固(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建立威信 )天下不以兵革( 武器装备 )之利。
5、 得道( 实施“仁政” )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寡助之( 达到 )至( 极点 ),亲戚畔( 同“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服从 )之。以( 用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所以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 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
7、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 )
9、以: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 介词,用,依靠
以天下之所顺 以: 介词,用,凭借
(二 ) 翻译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
守城者弃城而走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根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人和从中可以反映孟子 的政治思想。
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
图是借论战来阐明 “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结论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3) 本文主要的论证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观点 。
(4)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实施仁政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 孟子用“ 天时 ”“ 地利 ”“ 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 “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的重要性。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 排比、对比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地利不如人和(委而去之 ) ”。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对比 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8) 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