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辅导

【高一语文】2023学年高一年级9月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9-26 10:51  点击:
2023学年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小雅·鹿鸣》)
(2)彤管有炜,__________________。(《诗经·_______·静女》)
(3)曹操的《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能够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为了向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窗”的艺术作用,建筑学家引用下面哪句诗文最为贴切?(    )(2分)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下列《诗经》中的名句,没有用到“兴”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3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D.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①1600年前去世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今天再度死去,______是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他们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事实上,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对于他,或许,当代中国诗人缺乏的是深入了解。
  ②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③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诗人行列,而对于自己的诗歌传统竟不置一顾!
  ④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⑤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⑥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⑦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沈姐的语文课堂。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⑧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3.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①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然而 B.而且     C.因为     D.也
4.第②段中的提到的莎士比亚,是______(填国家名)著名戏剧家,请写出其所著“四大悲剧”中的两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第⑥段举罗曼·罗兰回信及瓦雷里写序言的例子,用意是________                      。(2分)
6.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是什么?(3分)
7.结合文意,并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谈谈陶渊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的内涵。(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3分)
驿站
夏坚勇
①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就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肯定会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那大抵是作为“行卷”走后门用的),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②关于驿站,人们很难淡忘这样一幅古意翩然的风俗画:清晨,羁旅中的文士又要上路了,站在驿馆门前,他似乎有点踟蹰,似乎被什么深深地感染了。眼前细雨初霁,柳色清新,屋檐和驿道被漂洗得纤尘不沾。遥望前方,淡淡的晨雾笼罩着苍凉寒肃的气韵。文士的心头颤动了,一种身世之感顿时涌上来,他要写诗了。但行囊已经打好,就不愿再解开,好在驿站的墙壁刚刚粉刷过,那泥灰下面或许隐映着前人留下的诗句,那么,且将就一回吧。当他在粉墙上笔走龙蛇时,驿站的主人便在一旁给他捧着砚池,围观的人群中则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文士酣畅淋漓地一挥而就,然后飘然远去。
  ③这有点像王维的《渭城曲》,但又不全是。《渭城曲》是端着酒杯为朋友送行,一边说着珍重的话,大体上是纪实的。而这里的驿站题诗只是一种典型情境,典型情境可能发生在阳关,也可能在别的任何地方;远行者身边可能有执袂相送的友人,有举起的酒杯和深情的叮嘱,也可能没有。反正,对于那个时代,那些文人来说,兴之所至,在驿站的墙上涂抹几句诗,是很平常的事,驿站的主人不会认为这有污站容,写诗的人也不觉得有出风头之嫌,围观者更不会大惊小怪。到底有多少诗就这样“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上,恐怕谁也没有统计过。历来研究文学和文学史的人,总是把目光盯着那些散发着陈年霉味的甲骨、金石、简册、木牍、缣帛和纸页,所谓的“汗牛充栋”,大抵就是写满(或刻满、印满)了方块字的这些玩意。有谁曾走出书斋,向着那泥灰斑剥的墙壁看过几眼呢?特别是看一看那荒野深处驿站的墙壁。
  ④是的,驿站的墙壁,这里是恢宏富丽的中国文学中的一部重要分册。
  ⑤在这里,我无意对“墙头诗”作总体上的评价,那是文学史家的事。我要说的只是,当文士们站在驿站的墙壁前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一定是相当宽松的。人们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一旦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身心反倒自由了不少,在这里,你只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尽可以从原先的声名之累中解脱出来。行囊已经背在身上,你心有所感,就写上几句;意尽了,写不下去了,搁笔一走了之。因此,像李白的那种“眼前有景道不得”的顾虑是不存在的。这里不是文酒之会,没有硬性摊派的写作任务,用不着拼凑那种无病呻吟的应酬之作。而且,你也不必在诗中忌讳什么,讨好什么,即使像朱庆余之流上京赶考经过这里,尽管他的行囊里藏着巴结主考官的《近试上张藉水部》,但站在这里,他也会表现出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而不必像小媳女那样,低声下气地问人家:“画眉深浅入时无”?
  ⑥文士们在墙壁上涂抹一阵,弃笔飘然而去,他自己并不怎么把这放在心上。那“发表”在墙壁上的诗,自有过往的文人墨客去评头论足。他们背着手吟读一回,觉得不怎么样,又背着手踱去,在转身之间,已就淡忘得差不多了。偶尔见到几句精彩的,便要伫立许久,品味再三,醍醐灌顶般怡然陶醉,日后又少不得在文友中传扬开去。
  ⑦过了些日子,那字迹经过风吹雨打,剥落得不成样子了,店主便用泥灰粉刷一遍,清清白白的,好让后来的人再用诗句涂抹。主人照例给他在一旁捧着砚池,很赞赏的样子。
  ⑧又过了些日子,文士和友人在远离这驿站的某个旗亭里喝酒论诗,唤几个歌伎来助兴,却听到歌伎演唱的诗句很熟悉,细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当初题在驿站墙壁上的,自然很得意。歌伎们传唱得多了,这诗便成了名篇名句,出现在后人编选的《诗钞》中。
  ⑨在这里,诗的命运完全服从于流传法则,而绝大多数的平庸之作则被永远湮没在那层层叠叠的泥灰之下,无人知晓。这就是淘汰,一种相当公平,亦相当残酷的优胜劣汰。
  ⑩大约在南宋淳熙年间,临安附近的驿馆墙壁上发现了这样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⑪这样大字报式的针砭时事之作,赵家天子肯定是不会高兴的。但作者并不怕当局上纲上线地追究,在诗的末尾堂而皇之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林升。
  ⑫这个林升,在文学史上如渺渺孤鸿,历代的《诗选》《诗话》对他的介绍无——例外地吝啬:生平不详。查遍了南宋年间的《登科录》,也没有发现这个名字;他的:全部可供研究的资料,只有留在驿站墙壁—卜的一首诗。因为他能写诗,而且还写得相当不错,因此推断他是——个士人;又根据诗中所反映的时代氛围,推断他大概是宋孝宗淳熙年间人—如此而已。
  ⑬但既为诗人,当然不可能一辈子只写一首诗,那么他的其他诗作呢?女占妄再作推测,大致有几种可能:因为那些诗不是昭著醒日地“发表”在驿站的墙壁,亡,只是自己樽前月—卜的低吟浅唱,因此寸二为人们所知;或者因为不是站在驿站的墙壁前写诗,顾忌在所难免,有时不敢直抒胸臆,这样的诗,自然不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共鸣,时间长了,自然湮没无遗:
    ⑭说到底,还是驿站的墙壁成全了他。
8.第①段写文人有出游的嗜好,并指出李白、陆游在出游途中创作了大量的诗作,从全文的写作目的看,是为了说明                         。(2分)
9.第⑤段写道“他们的创作心态一定是相当宽松的。”这“宽松”的心态对诗人的创作具有怎样的意义?(3分)
(1)              
(2)                                  
(3)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③段“典型情境”中的“典型”一词的含义,是指“最特殊”的意思。
B.第②段中“飘然远去”一词,生动地刻画出诗人默默远行的寂寞与悲凉。
C.作者从具体的墙头诗写到抽象的历史哲思,显示出了深邃的目光与思想。
D.第④段是总结性段落,主要总结了“驿站的墙壁”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E.文中以“甲骨、金石、简册、木牍、缣帛和纸页”比喻陈旧的文学史料。
F.作者认为,李白与陆游两人都有着出游的嗜好,但李白比陆游更为强烈。
11.本文以“驿站”为题颇有深意,请简析作者以“驿站”为题的原因。(4分)
(1)            
(2)                     
(三)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填文学地位),共有________(填数字)篇。(2分)
1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B.本诗的关键是第一节,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C.这首诗采用了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D.诗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14.请从诗义和音乐的角度,任选其一对《周南·关雎》进行赏析。(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1分)
李白传
①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②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③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④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⑤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⑥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新唐书》)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 ,唐玄宗二年追谥。②神龙:唐中宗年号。③巴西:古地名,今属四川。④长庚星:又叫启明星,其实就是金星,古代称之为“太白金星”。⑤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⑥相如:应指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有《子虚赋》《长门赋》《凤求凰》等。⑦纵横术:指以辩才陈述利害、游涚君主的方法。⑧任狭:指任狭之士,侠客。任侠的三大特点是: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史记》中有《游侠列传》。⑨天宝:唐玄宗年号。⑩供奉翰林:即任翰林院供奉。此官职无甚实权,主要是陪侍皇帝左右,给皇帝写诗文娱乐。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州举有道不应(        )        (2)与吴筠善(        )
(3)力士素贵(        )             (4)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        )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第①段“更客任城”的“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苏頲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B.轻财重施
C.日沉饮                              D.帝欲官白,妃辄沮之
1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20.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善于借助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营造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请任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任意一段借助意象的相关诗句以及本文与之相应的记载,分析李白梦境和诗人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5分)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纵囚
(宋)欧阳修
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因假释数百死囚,因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他们。②贼:指窥察。
21.填入第①段方框内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且    B.则    C.乃    D.而
22.分析第①段作者谈论“死囚”的作用。(3分)
2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24.概括第③段作者进行驳论的思路。(4分)
2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以下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借古讽今,指出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情、严肃法制。
B.借古抒怀,感慨统治者实施恩德只是为邀取名声。
C.点评历史人物,表明唐太宗虽有善行,不及尧舜仁德。
D.探究历史规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于人情、行于日常。
三、写作(70分)
26.瓜棚上,南瓜、冬瓜、葫芦、丝瓜等,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结成生命的共同体,但无论哪种瓜,都结出自己的果实,且都不缠绕自己的也不缠绕对方的果实。
这种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  案 

一、积累应用(10分)

1.1青青子衿1

2说怿女美    邶风2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分)

2. (1 D2分)    (2B 3分)

二、阅读(70分)

3.B3分)

4.英国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写两个即可)(3分)

5.表明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1分),文学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1分)。

6.1)陶渊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被年轻一代诗人所忽略1分)

(2)中西文化的阻滞和隔膜让中国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地位1分)

(3)当代中国诗人缺乏对陶渊明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盲目崇拜西方文化(1分)

7.评分要点:结合文意1分,引用相关诗歌为例1分,阐明内涵2

要点示例: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体现陶渊明追求精神上的平静和谐、顺从自然、追求简朴的田园生活(1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了陶渊明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回归诗学在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性和地位1分),“田园式回归诗学”即陶渊明在诗文中表达顺从自然、喜爱田园的意愿,表现他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平静的价值观(2分)。

8.驿站是诗人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汇聚点。(2分)

9.1)身心自由,可以从原先的声名之累中解脱出来;(1分)

2)没有硬性摊派的写作任务,用不着拼凑应酬之作;(1分)

3)不必在诗中忌讳什么,讨好什么,表现出一个堂堂正正的自我(1分)

10. C D6分)

11.1)驿站与“墙头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墙头诗”发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处所;(2分)

2)在中国诗歌文化的进程中,“墙头诗”如同旅途中驿站一样,是一个无法忽略的站点。(2分)

12.诗歌总集 (1分) 3051分)

13. B 3分)

14.示例一: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1分)。通过对社会风俗,习惯上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1分),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更有真实感(1分)。

示例二:就音乐而言,全诗重章叠句(1分)是为了合乐。重章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1分)。同时《关雎》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1分)。

15.1)推举   (2)交好   (3)一向,向来  (4)来往,辗转迁移

16.D

17.C

18.D

19.1)这个青年才智超群,如果再稍加努力学习,便可以同司马相如相比。(“天才英特”“少”“益”   各1分)

20.2)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亲近的人容忍(被动句),更加傲慢放任,不修养自己的德行 (宾语前置)(“修”1分 两个句式各1分)

21.评分标准:

【找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1分,本文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相关语句1分,根据找出的语句准确分析梦境和诗人之间的关系3分】

示例:梦境和李白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的。

其一,梦境表现了他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尤其是在被赐金放还、人生失意之后,徜徉山水可以慰藉心灵。(3分)(《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1分)、原文“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1分))

其二,光辉灿烂壮丽非凡的神仙境界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乐土和理想之境。(3分)(《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1分)、原文“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1分))

其三,梦境虽美却转瞬即逝,世间行乐就像这场梦境一样,面对短暂而无常的人生,不能逢迎谄媚权臣贵戚,而是要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3分)(《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段(1分)、原文“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1分))

21.C

22.指出“死囚”罪大恶极的特点1分)和守义赴死”难于一般信义要求的高尚性质1分),引出下文对唐太宗纵囚事件不合情理之处的论述1分)

23.C

24.先推勘唐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指出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并非施恩德和讲信义1分);接着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1分),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并没有消弭小人犯极恶大罪的事实,反衬出纵囚一举忽然使小人视死如归的不合情理1分),证明死囚自归并非出于恩德感化,由此批驳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变为君子”的观点1分)

相关课程
相关资讯
思源校区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思源教育
沪ICP备11008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