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初三语文一模记叙文汇编(二)
【六】
是谁站在春风里
沈轶伦
①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春风。
②那阵风刮得人睁不开眼,上学时都感到后背有推力。回到家,爸爸在窗口唤我:“快来放鹞子呀!”
③我走上前,风用我的头发蒙住了我的眼睛。爸爸递来一只塑料袋,让我握着它的拎手,感受风的力气。风,就像游戏场上的小霸王一样,一下子被我们的新玩具吸引了,马上来争夺。我甩着头发,睁开眼睛,和爸爸各执塑料袋的一只拎手,与风拔河。塑料袋被灌满,鼓鼓囊囊像一面帆,像有一群活物躲在里面乱钻。我们一起松手,风立刻裹着战利品跑远了。
④我们目送它越来越远,变成空中一个小小的斑块。像一幅名为“阴霾天气”油画里的一个小点,是画家握笔时指节不小心蹭掉了一处颜料。我们凝视它很久,直到一切消失不见。
⑤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自然也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在河流湖泊里游过泳。我们能在电子屏幕中看到一切,只是很少真的置身什么中间——所以,我总记得童年那阵春风,以及向来沉稳的父亲忽然而至的童趣。
⑥所幸,我还有阳台。
⑦它是我距离真实世界最近的观测点位。夏天的时候,雷雨砸在栏杆上,扬起一阵灰尘的气息。秋天,楼下行道树的落叶会被吹上来,落下金色和艳丽的红,也落下种子——不然怎么解释我们的花盆里在春天长出了我不认识的野草? 自然,野草不会承认自己是野草,它们和一切被人类认为昂贵或者正宗的植物一样,扎下根去,然后拔节。
⑧我还在阳台上种植豌豆和青菜,也养西瓜虫和蚕宝宝。祖父母曾经一度每天定时定点在阳台上撒一把米。久而久之,一群麻雀伴着春风如约而至。那一小方天地由此丰富起来,它有常住居民,也有访客。阳台让我理解了鲁迅的百草园,很多次,我都觉得它是我的魔术柜,推开阳台门,我就可以通往另一个王国。
⑨大约是在放飞塑料袋的那个季节,我们给麻雀做了窝——一只钻了孔的空鞋盒。果然,很快那里头有了声响,麻雀夫妇结伴而来,鞋盒的小孔上时不时露出褐色的小脑袋。在由水泥浇筑的民居森林里,我也终于可以对诗歌里“春光入户时,燕子衔泥来”的田园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
⑩不久,原本空空如也的鞋盒里装满了干草,成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微观世界,它是暖的。中间是一窝刚出壳的雏鸟,它们闭着眼睛乱叫,下意识拍动着没有羽毛的翅膀。蓝紫色皮肤下,小小的心脏搏动清晰可见。我拿起一只放在手心里,它也是暖的。只是最后,它们在一夜之间不知所踪。
⑪搬走已几十年了,但我还会不断在梦里登上阳台。又是春天了,风好大。在梦里我迎着风,诉说着过往。可是,风带走我的声音,消散在远方。
⑫我当自己是不变的坐标轴,原来在动植物的眼里,我才是那个来来去去的变量。春风有信,年复一年会来。它是永恒的贪玩的孩子,吹起它感兴趣的一切。我却不能重新站在阳台上,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和风玩耍的小孩,不能再去放飞一只塑料袋,就像我放飞了一生中最美最大的风筝。
⑬再见春风,我想许愿:愿那对麻雀后来再建新窝,愿雏鸟长大展翅飞翔,愿春风再来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能再次找到合适的地方。
⑭愿那些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4. (1) 根据文章内容, 完成表格。(7分)
童年往事 |
“我”的感受 |
事件一: (1) |
(2) |
事件二: 在阳台观察真实世界,还种植物、养虫子。 |
发现了自然的奇妙, 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 |
事件三: 用空鞋盒给麻雀做窝, 见证了麻雀夫妇装点新家以及雏雀的诞生。 |
(3) |
(2)以下对三件往事选材和组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三件往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在春天。 B.共同构成“我”童年生活的一抹亮色。
C.表现出“我”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近。 D.展现了“我”对自然的情感越来越深。
15.请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语言表现力。(4分)
16.联系全文,说说标题的妙处。 (8分)
答案:
14.1(1) 和爸爸一起在春风里用塑料袋放风筝,与风游戏。 (2) 真切地感受到风的力量,以及爸爸难得表现出的童趣。 (3) 对诗歌中的田园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体会到家的温馨以及生命的鲜活。 (7分)
14.2 A(3分)
1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塑料袋越飞越远、越来越小的画面,表现出“我”的不舍和难忘;而“不小心蹭掉”的修饰语则传递出“我”凝视塑料袋消失时心中深深的失落和惆怅。(4分)
16.标题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对究竟是“谁”站在春风里的阅读兴趣。春风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童年的故事,连接起两个“我”的内心世界:小时候,充满童真的“我”站在了春风里。家人和自然界的风、动物、植物装点着“我”的童年,让在城市里长大的“我”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回首时,成年的“我”对春风里的童年岁月充满深深的眷恋,对时光不复、美好难续流露出无奈和惆怅。作者还借标题中的“春风”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对万事万物都能站在春风里的期许和祝福。(8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
顺风车
聂鑫森
①一连四个早晨,在六点四十分的时候,三十八岁的付忠林,就急急地从江山置业社区的地下停车场,把他那辆米黄色的车开出来,停在社区的大门边。这么早把车开出来干什么?等待搭顺风车的人!
②车身上贴着一张白纸,上面醒目地用毛笔写着粗黑的仿宋体字:江山置业至清水湾,请搭顺风车,不收费!
③奇怪的是,许多人从车旁走过去,瞥一眼那张纸,嘴角便叨起淡淡的笑。难道没有人需要搭车?难道不相信他决不收费?难道害怕中途会遭到敲诈勒索?他是这里的固定住户,有家有室;光天化日之下,车经过的都是繁华路段,有什么值得担忧呢?付忠林茫然不解。
④几天前,报纸上倡导有车的人,搭乘顺路的人上班,既可和谐邻里关系,又可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付忠林决定身体力行,一个人开车、坐车,再捎带上三四个人,又轻松又热闹,多好。
⑤今天是第四个早晨了。
⑥忽有一个单瘦的身影,缓缓地移过来。他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双鬓微白,微笑着问:“先生,我叫马力,住一栋303室。我去清水湾,可以搭你的车吗?”“谢谢你的搭车。我叫付忠林,住五栋206室。请上车。”马力上了车。
⑦又等了一阵,再没有人来搭车了。付忠林叹了口气,说:“马先生,只有你相信我,肯搭我的车。”他按了声喇叭,一踏油门,车便呼呼地跑起来了。
⑧“付先生,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我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上上下下有几十号人哩。马先生,你呢?”“原单位是化工厂,是搞技术的。”“幸会。马先生,我就不明白,人们怎么不愿意搭我的车?”“因为你是老板!”“我不是愿意让人来搭车吗?”“他们认为你是施舍,宁肯保持一种所谓的清高。在我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你的车,你等了三个早晨了,不容易。”“终于等来了马先生,这是伟大的胜利!今天是去厂里看看?”“不!我得破一破这种世俗之见。靠勤劳、智慧致富,有房也有车,不去崇尚,倒变成了嫉妒、怨恨、冷淡,正常吗?这是真正的俗到骨了。”“你是为了安慰我。”“我是怕冷了你的这一片爱心,更怕社会的公德受到歧视。”
⑨付忠林的眼睛湿润了。“谢谢马先生。”“值得谢谢的是你,付先生。从今天开始,我每早都来坐你的车。一种新风气的传播,都要费心费力。等到有第二个人坐你的车,我就可以“退休”了。”
⑩半个月过去了。
⑪付忠林的车上有了第二个乘客,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在一家超市当营业员。马力本想马上下车的,但一想:不行,万一女同志以为是个圈套,也跟着下车怎么办?付忠林问:“马先生,你......”马力立即打断了他的话,说:“厂里还有事要办哩。”
⑫一些日子又过了。
⑬终于,车上有了第三个、第四个乘客。
⑭那一天,马力一直坐到付忠林的那家广告公司的门口,两人都下了车。“付先生,我是最后一次坐你的车了,明天我和老伴要去北京了,去看看我的孙子!大家逐渐接受你和你的车了,社区里有车的人,都在向你看齐哩。再见!”
⑮付忠林看着晨光中马先生的背影,缓缓地远去,忍不住大声喊道:“马先生,祝你明天一路顺风!”
(有删改)
15.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身体力行”,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在文中具体指 。(3分)
17.联系第⑪段中两处加点字词,分析马力的形象特点。(4分)
18.第⑤⑩⑫段都提及了时间。请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4分)
19.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呼吁人们不要因外在条件对他人产生歧视
B.呼吁人们不要践踏他人努力付出的善与爱
C.呼吁人们需要为某种新风气的传播而努力。
D.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答案:
15.付忠林决定亲身体验报纸上倡导的,开自己的车,搭乘顺路的人上班
16.(1)茫然、疑惑 (2)马力主动愿意搭车 (3)失望 (4)马力鼓励陪伴直到有第二个人坐车
17.“但”字体现了马力洞察人情,特别细心。为了让女同志放心搭车,自己并没有马上下车。“立即”一词体现了马力反应能力很快,执行力很强。
18.通过三个时间,写出了付忠林等待坐车人时间之长,既体现了付忠林对待搭乘顺路人的耐心与坚持,也体现了陌生人对于他人释放的善意需要接受和相信的时间,新风气传播也需要过程。三个时间构成时间线索,串联全文,使结构严谨,同时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参考)
19.C
(八)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9分)
看见孩子
文信子
①过完生日,你收到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开始为入学忙忙碌碌地准备。我时常陷入瞬间的痴迷,沉醉在你青春的侧颜和朝气的背影里。
②这一年,你二十三岁。而我,竟然看见十年前的你。那时的你,正处在青春期叛逆的当口。你的脸上总是挂着( )的表情,你的眼睛写着睡不够的( ),你的心留存着或浅或深的( )。
③小学寄宿,你的年纪是全班最小的。你不善表达,沉静内敛,课余就是埋头看书;不承想竟被班主任勒令严禁,任何同学一发现都可以没收你的书。
④班主任给你的期末评语里居然找不到一句肯定的话语,以致于同宿舍的孩子懵懂间找到了霸凌你的底气。她们肆意取用你的日用品,故意挑下雨天穿着湿漉漉的鞋踩踏你的床单……周末回家,你瘫坐在地上,抱着升降椅下的撑杆嚎啕大哭。我问了许久,才从你断续的抽噎中知道,心肝宝贝过的是炼狱般的生活。
⑤跟老师反映,老师把涉事的学生叫过来,让她们抱抱你“和好”。我以为事情解决了,后来才知道老师又单独把你叫过去,抱怨你为什么告诉家长,让你再一次受伤却不敢流泪。
⑥你的无助深深刺激了我。为母则刚是本能,也是被迫。我买了精美点心到学校,请你的舍友们品尝,温和坚定地向她们传达一位母亲抑制着愤怒的警告。她们愉快地吃完点心,也终于听明白了。霸凌止住了,可你在校的尴尬还在延续。
⑦从小学到中学,我们是不合格的父母,让你大部分时间过着“留守儿童”的日子。我们总以为拼命奋斗也是为你创造未来,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细碎时光的陪伴,而你优异的小学成绩也让我们麻痹,没有体察到你缺乏安全感的缘由。
⑧初一还顺风顺水的你,到了初二下学期开始厌学,成绩退步到中下游。我们忽然意识到已错过太多你成长的关键期,已到了不容再错过的关键时刻。还好,小学时的“禁令”没有扑灭你求知的火焰,你始终保持着探求世界的好奇心,阅读也一直是陪伴你左右的好习惯。幸好,初中的你遇到了一众好老师,哪怕你问题很多、周边又尽是优秀学生,他们没有做无聊的攀比和有意的打压,总是用包容鼓励的目光注视你。
⑨你在物理上花时间最多却收效甚微。有一次,你拿着刺眼的成绩单,无颜面对我们。我真是感谢你,你让我逐渐学会了怎样当家长。面对你如霜打茄子全无自信的样子,我仿佛在一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深刻洞悉到你并不是因为分数低而难过,而是觉得这样的分数使得父母减少了对你的爱,因而失落、绝望,衍生出无穷的次生灾害。
⑩于是,我和十三岁困惑的你进行了一次坦诚明白的对话。我诚恳地告诉你:你只不过是在班上成绩落后了,又不是全班最后一名、全校最后一名、全市最后一名。即使是全地球最后一名又怎样?你不赌博、不吸毒、不自杀,已经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绝对配得上父母全部的爱,你的孝顺伶俐更令我们骄傲。学习,那是你自己的事,如果有能力学得更好,就别浪费你的才华。其实,你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才是我们把你带到人世间最根本的期望!我的一番硬气输出,让你的眼睛燃起了光亮。
⑪其实,亲爱的孩子,我只不过是在那一刻梳理清楚了自己,意识到应该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给你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撑。
⑫初三下学期,你开始发奋,考上了好的高中。高一,你悄悄跟我说,关于未来你问过自己,答案是不甘沉沦。有了前行的内驱力,你得了全班“进步最快奖”,笑容重新回到你的脸上。从小学高开低走的你,一步步开始攀爬,向着一座又一座山峰。
⑬还是会经历好多辛酸,还是会流下好多泪水,但幸运女神不会总是缺席。她伴随你读完本科,成为硕士,开启读博的新征程。
⑭父母看见孩子,先要看清自己的“里子”,放下不知不觉端着的架子,不在意所谓的面子才能耐心、用心、细心,平等、平和、平实地看见孩子。
⑮当我们看见孩子,孩子将更加勇敢地看见前方,不惧风雨,一路向阳!
14.将下面三个词语依次填入第②段的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迷蒙 软萌软萌 伤痕 B.迷蒙 伤痕 软萌软萌
C.软萌软萌 迷蒙 伤痕 D.伤痕 软萌软萌 迷蒙
15.概括母亲为孩子所做的事。(4分)
(1)将孩子遭霸凌向老师反映,没有解决问题。
(2)
(3)
16.第⑩段画线句中“困惑”“坦诚明白”不能删去,请结合前后文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17.对文意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即将外出读书的孩子依依不舍。
B.回顾孩子一路成长的曲折经历。
C.反思父母作为家长的自我成长过程。
D.表明要看得见叛逆期孩子的优点。
18.综观全文,简要说说标题“看见孩子”的含义。(5分)
答案:
14.C
15.(2)给孩子的舍友送蛋糕并传达警告,霸凌结束尴尬还在延续。(3)在孩子成绩差的时候告诉孩子自己的爱,鼓励温暖孩子
16.“困惑”指孩子在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担心父母减少对自己的爱,“坦诚明白”指“我对待孩子的态度,当发现孩子担心因为分数而使得父母减少了对自己的爱,而失落、绝望的时候,我认清自己只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真诚的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两个词语突出了这次对话对我和孩子的重要意义,如果删去,则变成一句普通的对话,没有原句的情感效果,所以不能删去
17.C
18.“看见孩子”在文章中指作为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脆弱无助,看到孩子需要的帮助及时帮助孩子。同时更指家长要看清自己的内心,放下作为家长的架子,不在意所谓的面子,才能用耐心、用心、细心、平等、平和、平实地目光看自己的孩子,进而才能让孩子更加勇敢的看到前方,更好的成长。
(九)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9分)
知白守黑
①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②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道劲。
③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兴奋地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④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⑤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风舞,写的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⑥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⑦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⑧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浸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⑨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⑩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如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⑪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⑫再从南城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⑬写究,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⑭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⑮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⑯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⑰涂弦夫说:“怕丢丑。”
⑱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⑲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⑳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13.下列关于①-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涂弦夫的身份,是后文他看不惯老头从而起冲突的根本原因。
B.小说开头提及涂弦夫的字纵横奇宕,干脆遒劲,是为了反衬老头书法水平不高。
C.“去守黑斋次数最多”暗示了吴一品此人特殊,为下文他改变涂弦夫埋下伏笔。
D.墨香和茶香具有象征意义,代表涂弦夫和吴一品不同的处世态度和思想境界。
14.梳理⑤一⑳段内容,完成下表。(4分)
地点 |
情节发展 |
主人公态度变化 |
南城门口 |
(2) |
较真
愤慨
(3) |
(1) |
涂弦夫向好友抱怨先前遭遇,吴一品微笑启发。 |
南城门口 |
再见老头写字,涂弦夫喝彩,老头自得其乐。 |
15.探究小说语言。(7分)
(1)用词贴合人物心理,突出人物形象。如第①段“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句中加点字“摆”写出了 。(2分)
(2)人物对话特色鲜明,富有表现力。请结合第④-⑲段举例分析。(5分)
16.联系全文,简述作者精心构思书房改名细节的深意。(5分)
答案:
13.C(3分)
14.①书房(守黑斋)(1分)②初见老头写字,涂弦夫想指点示范,老头抢白拒绝(2分) ③包容(1分)
15.(1)写出了涂弦夫刚出场时特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充满知识分子优越感。(2分)
(2)示例一:人物对话简洁紧凑,意蕴丰富,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境界(1分)。老头用“老仙儿”的称谓调侃涂弦夫,更以“来两笔?”的试探语气想与涂弦夫继续较劲。涂弦夫用“免了,免了”表示拒绝,用“是,是”回应老头的“教育”,这些重复的话语表现出他的退让、谦逊与豁达。(4分)
示例二:人物对话简洁紧凑,意蕴丰富,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境界(1分)。老头以“怕丢丑?”的疑问咄咄逼人,并以“你要记得”的说教语气显示自己的高明。涂弦夫坦然以“怕丢丑。”的陈述和“是,是”的诚恳语气回应,表现出他的退让、谦逊与豁达。(4分)
16.书房名为“守墨斋”时,仅限于表明涂弦夫的书法家身份及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当书房改名为“守黑斋”时,“墨”字去“土”成“黑”,有脱俗之意,表明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及人生态度(2分)。从“守墨”到“守黑”,是小说人物吴一品对主人公涂弦夫的指点和引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改名细节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对不同于自己的人和事,能有理解、尊重并包容的处世态度(2分)。
(十)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18分)
中国人的浪漫
韩少功
①洁白纱裙,柔美手足,炫目旋转,优雅谢幕……当年,芭蕾舞剧《天鹅湖》曾是很多中国人的梦中仙境,几乎成了美丽、高贵、纯洁的象征。我们在那种令人屏息的艺术仙境里,都风雅兮兮的,都为天鹅牵肠挂肚,但并不了解那种生命体。艺术么,与现实毕竟是两码事。
②生活终究比舞台要大很多,要芜杂也要艰难很多。直到遇见徐亚平,我才知道更大的“天鹅湖”其实一直在自己身边,在庸常的日子里。他是省报的一个外派驻站记者,这种跑腿的活儿一干几十年,时常头发乱糟糟的,倒是折腾了一个民间组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这一次,鱼友们也成了鸟友,因一只小天鹅的跟踪器信号异常,他们前往现场救助。一路上翻山越岭、雨中迷路、车辆陷坑、队友病倒,最终只在GPS信号静止的位置,找到一只跟踪器,显然是被哪个猎手丢弃的。满地的血迹和散落的羽毛……说到这里,他哽咽了。
③他可能并不懂柴可夫斯基,也从未见过《天鹅湖》中的仙境。但谁能说他不是一位真正的“王子”,一位为保护人间美好而一再受伤的隐名义侠?
④从他嘴里,我才知道,尽管天鹅已成为西方艺术一个经典符号,但天鹅的故乡并不限于欧洲。每当冬寒逼近,它们悉数南迁,远离北极圈,飞越西伯利亚和蒙古草原,换名为中文里的“鸿鹄”,“雁”,直抵洞庭湖、鄱阳湖这两个最南的越冬区——它们的另一片家园。它们在这种长旅中要应对的,有千百年来沿途防不胜防的罗网、猛兽、恶禽、暴风雨……
⑤正是这漫长的苦难旅程,激动了另一位“王子”。同亚平一样,周自然也是湖乡子弟,中年时在外地商圈创业有成,之后重返洞庭故土,不惜倾其家产也要当一个“鸟人”。他仅用几条微博,就使“跟着大雁去迁徙”的网上活动一鸣惊人,应者纷起。散兵游击的状态,借助互联网这种新工具,一举转型为八方联手、广域监护、高效协同的大事件。不少理工男女投入他们自嘲为“神经病”式的狂热中。
⑥这里还得说说周立波和周明辉。这两位博士差不多是从零开始,啃下芯片、传感、电源、天线、封装等难题,一步步把跟踪器的性能做上去。到最后,硬是把法国那种:40克重的背负式跟踪器,做到了20克以下,最轻的一款仅重2.3克,如一片鸿毛。于是,再一次借助高科技,广域监护升级为“广域+全程”的监护。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天鹅竟是这样飞的啊:屏幕上一个光点可一口气跨越四五千公里,划过整个辽阔的西伯利亚——它们最后累得可能只剩下皮包骨,其意志,其体能,是何等惊人!
⑦一个神秘的鸟世界在这里渐次揭开,一部鸟类史有待重写。一个民间护鸟运动助推了各地野保机构,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也应运而生。这些“王子”们和“鸟人”们,总能一呼百应,召之即来,各尽所能。他们设立一个个候鸟迁移标志,推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立法,连俄罗斯、蒙古、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也同道蜂起,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跨国情怀圈。
⑧这次,受全国爱鸟人所托,由这些中国草根“王子”拼凑的一支车队,真的“跟着大雁去迁徙”了。他们从洞庭湖的01号迁徙碑出发,长亭接短亭,落霞继星斗,最终抵达内蒙古甘其毛都边境口岸,难舍难分地目送一批又一批鸿鹄北迁。
鸿雁,在天上,对对排成行。
江水长,秋草黄,
草原上琴声忧伤……
⑨这首歌徐亚平在车上总是唱不完,这是多么欢欣而忧伤的再别离。也许,回雁峰、黄鹤楼、白鹤寺、雁鸣湖、雁门关、大雁塔,这一长串古老地名,将因此而纷纷苏醒,再续它们无声的千年沧桑与浪漫。
⑩这一年的3月27日深夜11点,月亮从乌拉山口升起。亚平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几个追风送鸟的汉子仍久久守候在乌梁素海岸边,遥望深远无际的北方夜空,一个个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多想在这里待下去,一直待到天上的“一”字和“人”字在秋后南归的那一刻。
15.文章介绍了多位“鸟人”为护鸟各尽所能:(1)徐亚平发现跟踪器信号异常,一路翻山越岭前往现场救助;(2)周自然 (3)周立波和周明辉两位博士 。(4分)
16.说说第⑨段加点词语“欢欣而忧伤”是否矛盾?(4分)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徐亚平不修边幅,与其内心细腻形成对比,展现其为保护天鹅不惜付出一切的高尚情怀。
B.天鹅面临的生存环境与其在迁徙途中展现出的惊人意志形成对比,突显天鹅纯洁的形象。
C.文章称这些民间护鸟人士为“鸟人”,隐含着对他们将护鸟为己责,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的赞赏与敬意。
D.结尾处的这些地名都与候鸟相关,寓意着爱鸟人士的自然保护行动,将 会使中华文明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
18.文章第①段为什么要从芭蕾舞剧《天鹅湖》开始写起?(6分)
答案:
15.在网上发起“跟着大雁去迁徙”的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广域监护
提升跟踪器的性能,让广域监护升级为“广域+全程”的监护
16.不矛盾。“欢欣”是因这些民间护鸟人士为自己努力成功护送大雁北迁而欣喜,“忧伤”是别离时的氛围,也是大家为大雁前途仍有可能遭遇危险而忧虑。
18.第①段芭蕾舞剧的浪漫,天鹅的高贵,与后文天鹅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严酷生存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下文徐亚平等爱鸟人士真正为现实中的天鹅“牵肠挂肚”,保护候鸟迁徙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中国人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浪漫情怀。前后文的浪漫形成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