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辅导

【高三语文】25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9-30 10:40  点击:
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9月月考测试
高三年级   语文
 一    积累运12
1. 按要求填空。(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        ,              ”两句,指出屈原志趣高洁,所以其作品多用香草美⼈作⽐。
(4)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概括了诸葛亮施才略、忠心耿耿的一生。
2. 写出下列加框词语的意思。(4分)
(1)分毫不爽
(2)贰臣之心
(3)如丧考妣            
(4)偭规改
3.小明想写一篇论文《古诗词中的“物流”探微》,已搜集以下诗句,其中不能用以分析古代“物的流通”情况的一项是(    )。(2分)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C.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D.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
阅读    68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4-8题。(16分)
真善美的“错位”
孙绍振
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
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沈姐的语文课堂。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
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4.第②段中“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为第②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C.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D.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下列依据文意所做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有超越实用的审美价值。
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
C.《雷雨》中“繁漪”这一形象体现了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的错位。
D.善于发现“假”乃至“恶”背后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
7.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联系全文并结合逻辑“同一律”对此进行分析。(4分)
 
 
 
       
8. 依据本文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材料或《红楼梦》中其他相关情节,评析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5分)
【材料】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左右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儿。”平儿悄悄告诉她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阅读下⽂,完成第8⼀11题。(16分)
我们的家
李娟
①我们来到沙依横布拉克的那一年,这里是一片沼泽,潮湿泥泞,草很深。一家人也没有,只有河对面远远的山坡上驻着两三个毡房。但我们一家三口,外婆、妈妈、我,也就这样在暮色中的荒野沼泽中搭了个帐篷住了下来。
②那一年,雨水出奇的多。连续两个月,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其中最大的一场雨没日没夜的,绵绵下了一个多星期,中间没有停过一分钟。
③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帐篷里生活,漏雨是常有的、也必须从容面对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指望过这个小棚能够风雨不动安如山。最大的麻烦是用来接雨的器具总是不够。好在我们都是聪明人,很快就想出好办法来:用绳子把一个又一个的塑料袋挂在顶篷下面。哪里漏就对准哪里挂上一只,等袋子里的水都接满了,溢出来了,又在溢出来的地方再挂一只。如此反复,直到把那些水一级一级地引到帐篷外面为止。
④那样的时候我总是在想:幸好还有塑料袋啊,要不然的话该怎么过呢?塑料袋实在是太神奇了,它和这山野里任何一种天然生成的事物是多么的不同啊,它居然可以遮雨……它是一种雨穿不透的事物,它不愿融入万物,它是在抵挡着、抗拒着的。我不禁想到那些过去年代的人们,他们没有塑料袋子又该怎么生活呢?他们完全坦曝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接受这个世界,一定比我们更加畏惧世界吧。有关这个世界的秘密,他们一定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⑤雨季绵延了近两个月,七月底,天空猛地放了晴,世界温暖,草原明亮。河水浅下去,清下去了,草地也清爽了许多。
⑥但是,风来了。风总在下午刮起来,让人觉得世界其实本来如此——本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大风。我在半山腰往下看,看到外面那片帐篷区里的每一顶毡房都在颤抖,每一座帐篷都鼓得圆圆的,随时准备离开地面。那地底深处被我们埋下的撑起帐篷的桩子,也没能躲过风。它在深处,丈量着风的无可丈量。并且只有它丈量出来了,它被连根拔起。我远远地看到我们家的顶篷又一次被掀开,又有一大块塑料布给吹走了,我妈和我外婆在风中一前一后地追赶。
⑦风在每个下午如期而至,到了傍晚才缓和一些,一直到夜里才会渐渐宁静下来。但是,有一些深夜也会刮风。夜里的风比起白天的风,内容更黑暗,更拥挤,更焦急。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各自黑黑地裹在各自的被窝里,不知道此时只是正在刮风,还是世界的最后时刻正在到来。
⑧半夜里的风刮着刮着,突然间会暴躁起来,开始不分东南西北地乱吹乱刮,先是从上往下吹,再从下往上吹。我们的帐篷顶不时猛地鼓胀起来,要鼓破似的,又突然像是被巨人的口狠狠吸吮了一下似的,“吧”地发出巨大的声响,沉重地塌下来,紧贴在椽木上。
⑨撑起帐篷的桩子、柱子、檩子、椽木……到处都在嘎吱嘎吱乱响,东西晃来晃去。每一阵篷布被风猛烈掀动的“哗啦”声,都紧贴耳膜,逼进心底。并且,这样的响动越来越密集,声势越来越浩大,我裹着被子坐起来,大喊出声:“妈妈——怎么了?”几乎就在同时,风猛地一下子就熄灭了。风听到我说话了!我们全部静下来,不知为什么而害怕。世界也静下来,风停了,帐篷被撼动时的余颤还在兀自进行,并沿着远一些的地方有一阵没一阵地消失。
⑩更多的夜里没有雨,也没有风,空气漆黑平静。那种黑,闭上眼睛是那样黑,睁开眼睛也那样黑。半夜一觉醒来,黑得根本分不清上下左右。比起帐篷里面,在帐篷外面稍微能看清一点周围的情景,但也是一团沉暗的。那样的“看”根本不能算是看,顶多只能算是一种感觉而已——能感觉到周围的情景,能感觉到周围有光。然而,一抬头,心就静止下来了: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漫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而夜那么黑,那么坚硬。
⑪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我才舒舒服服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
⑫有时候会想,要是肚子永远不饿的话,我们就会在被窝里待一辈子。虽然我们不辞辛苦地在这片草甸上搭起了房子,但最后真正栖身的,却只有被窝。
⑬有时候还会想,我们还会住进其他各种各样的房子里。但是,无论醒在哪一处地方,醒在什么样的夜晚,那个笼罩我们和我们的被窝的东西,都永远不会比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更牢固了。(有删改)
9.分析本文第①段的作用。(3分)
 
 
 
10.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11.分析结尾处“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两个意象的内涵。(4分)
 
 
 
12.本文题目为“我们的家”,但文章主要写了沙依横布拉克的雨、风、夜、清晨等内容,是否文题不符?为什么?(5分)
 
 
 
 
(三)阅读下⾯的诗歌,完成第13-14题。(8分)
南中荣橘柚
柳宗元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注】①整联典出屈原《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炎方,南方,此谓永州,为柳宗元贬谪之地。
②殊风,指江南、江北风俗各异;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则为枳。
③熊,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湘,湘山,在今湖南省。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怀着美好品质的橘柚接受命运的安排,生长在炎热的南方,适应了这里的水土。
B.橘柚在林中红绿相映,色彩斑斓,又经冬不衰,一年将尽之时还能散发出香味。
C.颈联将橘与雪进行对比,橘生淮南而难以北上,飞雪只能滞留北方而难以南下。
D.本诗与陆游《书愤》皆“北望”,陆诗是因诗人渴望收复中原,本诗则与之不同。
14.沈德潜评价柳宗元诗“得《骚》之余意”,请结合全诗对此予以简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儒贾传
[明] 耿定向
世以儒命者,炫智钓奇,有市心焉,儒而贾也。扶义乐善,仁心为质,儒之行也。贾而有是,不亦儒乎?余慨焉,作《儒贾传》。
儒贾名豪,字子德,徽之人也,姓程氏。父曰稷,始入楚,止麻城岐亭贾焉。稷所挟赀微也,而岐又小市,悬山谷中,贸易寡。亡何稷卒赀益微子德与兄收父遗赀贾以故不遑业儒。然伯仲伟干雅姿,识度夷旷,大类儒者。其为贾,诚心平价,人乐趋赴。赀渐起,市亦因以
岐旁村有郭今者,尝游王文成门,谈良知学。子德悦而师之,为巍冠褒衣,趋绳视准。阛阓少年咸相目笑,子德益自喜。间有从之游者,子德持麈高谈,与相往复,日不辍。阛阓少年复相诟曰:“贾而欲赢,而言废事,吾见其归耳。”子德闻之曰: 燕雀不知鸿,则斥之笑大鹏,固也。
岁侵,尝糜以闾阎之饿,而又以瘗道路之饿。出母钱贷人,贫不能偿,辄焚其券。由是子德高义啧啧满黄人口矣。麻城令金勿有治声,闻而贤之,榜书“贾中儒味”旌其门。里人因咸称子德为“儒贾”云。
子德虽不废贾,然好儒益甚,远近其门者益众,斥奇赢振施之不厌,而财益阜,不数年,且致千金。
日居常训子姓曰:“吾家世什一,不事儒。自吾一染指,而士亲悦,贾且什倍。由是观之,儒何负于贾哉?尔曹勉矣!”优游乡里,年八十三而卒。
[注释]①阛阓: 街市。 橐:袋子。
②黄: 明代黄州府。③什一: 以十博一,泛指经商。
15.写出下解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日不辍 (     )     (2)尔勉矣(    )
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6.市亦因以(    )(1分)
A.辐条    B.积累   C.聚集    D.运输
17. 远近其门者益众(     )(1分)
A.招待   B.寻找    C.结交    D.拜访
18.第①段画线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横线把这四处标识出来。(4 分)
 
1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
阛阓少年复相诟曰:贾而欲赢,而迂言废事,吾见其归耳。
 
 
20.程子德新店开张,友人赠名“义善坊”。请概括第③段中程子德的事迹,分析友人如此取名的原因。(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卷雪楼记
(明)袁中道
①质有而趣灵者,莫如山水,而常苦其不相凑,得其一,即可以送目而娱老。昔宗少文怀尚平之志,欲结宇衡山,而其后竟止江陵,立宅三湖上。岂非深山道远,饮食药饵俱艰,于老人不宜,而三湖浩渺之波,粘天荡日(质),亦可借其秀润,以畅性灵耶?荆州百里,无培塿之山,而惟大江自蜀来,浪喷波腾,为天下奇观。
②中郎卜居沙市,既治一楼曰砚北以瞰江,其前尚有隙地。一日梯而自登其脊以望,大笑曰:“吾事济矣。”遂于楼之前复植两楹,承霤而出之,如头上髻,始尽得江势。举江自蜀趣吴,奔腾颓叠,澄鲜朗耀,震荡大地,淹润河山者,悉归几席之下。凡巴西之远峰,梦南之芳草,九十九洲,乍隐乍现。千帆竞举,惊沙坐飞;棹歌渔唱,接响互答;霁雨旦暮,烟景万状。于是中郎登而乐之,而谓予曰:“宗少文弃衡山而止江陵也,有以也哉。”时暑路方升,九市如炙,而登此楼,   大江如积雪晃耀,冷人心脾。故不待其成,日夕游焉,而字之曰“卷雪”。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人,著名画家。
②尚平:亦作向子平,东汉人。向子平的子女婚嫁后,他不问家务,游历山水,不知所终。
③袁中郎:袁宏道,作者兄长。④霤:屋檐。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以   B.然          C.乃        D.则
22.对第②段中袁中郎的“吾事济矣”的“事”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再建一亭   B.理解宗少文     C.得山水性灵     D.能登楼避暑
23.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4分)
 
 
 
24.本文以“记楼”来表现作者对“有而趣灵”的山水的追求,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三 写作   70分
25.生活中,人们出于各自的需要与人交往,由此形成特定的群体,这样的特定群体产生之后,又会对其成员产生影响。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以上述现象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  案
1. (1)以手抚坐长叹 (2)众女嫉余之眉兮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4)三顾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1)差错,过失(2)不专一,有二心,变节,背叛
(3)已故父亲,去世的父亲(4)违背,改变    
3.D 2分
4. 审美阅读中,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2分)
5. (  D  )(2分)  6. (  B  )(3分)
7. 同意。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1分)
鲁迅这段话以“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为例谈创作与发表(出版),但前半部分说“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半部分说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1分)
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1分)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1分)
8. 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2分)【概括本文观点2分】
曹雪芹王熙凤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如材料所示:她利用职权,预支迟放,拿众人月钱放高利贷以谋取私利,(1分)表现出精明能干却贪婪爱财、以权谋私的特点。(1分)【情节概括+形象分析2分】
读者在作者引导下洞察人性黑暗,灵魂受到“净化”(洗礼), 获得审美愉悦(痛感和快感),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1分)【审美价值评析1分】
9.第一段描述了我们一家在沙依横布拉克沼泽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状况(1分),交代了我们家的生活背景/暗示了生活的不易和生存的挑战(1分)。同时,为后文我们适应风雨的生活做铺垫(1分)。
10.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1分)写了寒冷漆黑的夜、清澈寂静的星(1分),展现了自己在狂风暴雨过后对四周环境更敏锐的感知、内心的极度恐惧(1分)/与后文美好清晨的温暖舒适形成对比(1分),手法丰富生动、构思巧妙、使人印象深刻(1分)。
11.①文末的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就是我遮风挡雨的家(1分);②“一顶帐篷、一张塑料纸”象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1分),生活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越来越好,但我们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其实很简单(1分)。③“帐篷”是在恶劣的环境下搭起来的,“一张塑料纸”是在帐篷漏雨的情况下利用起来的,象征着生活的勇气和智慧,是好好活着的最“牢固”的保障(1分);④作者借两个意象表明主旨:人遮蔽保护的东西越少,和世界越接近,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就会越真实深刻。(1分)给满4分为止
12.文题相符。①写沙依横布拉克的雨、风、夜等是在渲染草原生存环境的恶劣(1分),交代“我们的家”的简陋环境(1分);②突出“我们”一家的生存智慧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1分);③自然界的风雨、黑夜和清晨隐喻着人生的苦难和光明等(1分),突出本文主旨:面对自然的、生命的苦难,人是渺小的,但只要有自己的家人和家,便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克服生活的苦,体味生命的美好。(1分)
文题不符。写沙依横布拉克的雨、风、夜等是在渲染草原生存环境的恶劣(1分),在内容上与“我们的家”关系不大。(1分)最多2分
13.  C 
14.①诗人由北方故乡被贬至南蛮之地,思归不能,志向难伸,满怀哀怨,与《离骚》表达的贬谪之怨相近;
②诗人虽然被贬,但依然心怀贞质,“受命不迁”,与《离骚》中屈原对节操的坚守相近;
③本诗借橘抒怀,托物言志,与《离骚》经常借香草抒发高洁的情怀相近。
(5分。答出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得5分。其他如果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1)整     (2) 一类人 
16.( c  ) 
17 (  D  ) 
18.亡 何/稷卒/赀益微/子德与兄收父遗赀贾/以故不遑业儒
19.街市上的少年又诟病(批评) 子德,经商(商人) 是要盈利(赚钱),却迂回言语荒废正事,我可以预见他垂着空袋子回来了。
20.程子德在饥荒之年救济灾民,安葬死者;对借钱无力偿还者,烧毁契据,免除债务。这体现出他行事仗义,乐善好施的品质,因此友人取名“益善坊”。(概括事迹 2分,分析原因1分,"义”“善”两字都要有。)
相关课程
相关资讯
思源校区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思源教育
沪ICP备11008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