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初课内古诗词鉴赏
日期:2023-03-01 15:17 点击: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时能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何当:何日,何时。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这里指戴上金络脑。清秋:指清秋时节。】
①诗的前两句属于景物描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旅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
②后两句诗人借马抒情,想象跨马奔驰的快意景象,强烈传达出企盼建功立业的情怀。“金络脑”属贵重鞍具,象征马受重用。而“何当”一词把读者拉回到现实中,由此体会到诗人不被赏识重用之意,富有唱叹的意味。
《马诗》:“马诗”是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的诗。
李贺(790-817),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人,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便英年早逝。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马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怀
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两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地传达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
例如“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所以字句的锤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成功的因素之一。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石十分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 等闲:平常】
③首句点明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④“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高洁清白的人。
《石灰吟》:“石灰吟”表面上是咏颂石灰,实际上是咏颂诗人自己磊落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有《于忠肃集》传世。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以御史职随明宜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宜宗赏识。“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于谦整伤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刺大军。瓦刺太师也先挟英宗通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他忧国忘身,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评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石灰吟》托物言志,借石灰自吟来表现诗人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炼,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
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一一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高尚品格的石灰石,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位立志清白做人的一一于谦。诗人借歌咏石灰石,自托其志,表现了高洁的情怀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⑤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利,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 “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 “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
⑥后两句再深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洞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诗人用“千” “万”两个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兴化(今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人,祖籍苏州。康熙时为秀才,雍正十年(1732)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登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是“扬州八怪”之一。
《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通过刻画劲竹的形象,表现诗人面对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面背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做骨。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诗人郑燮高尚人格的
化身,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并且托岩竹的坚忍顽强,言诗人刚正不阿、
三首诗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托物,如马、石灰、竹,表达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