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韩 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弘、师襄、老。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业有专攻,如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皆通习之,不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1)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 , ”。
(5)《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 , ”。
(7)《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9)韩愈在《师说》中用“ , , ”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
(10)《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11)“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的意思一致。
(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 , ”。
(13)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14)《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
(15)《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观点是相同的。
(1)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9)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0)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1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3)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15)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