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辅导专题 | 三校生高复

思源教育免费服务热线

主页 > 中学-中高考 > 高中试题 > 【高中语文考点训练】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高中语文考点训练】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日期:2019-08-16 10:24 点击:

高中专题: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知识梳理】

1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思考的线索;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必须把握文章的思路,正确分析文章的结构。

 

方法点拨】

划分层次是正确分析文章结构的一种方法。层次划分要有依据,这依据可分为外部依据和内部依据。

1、外部依是指文中那些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标志性词语    首先”、“”、“还”、“又”、“同时”等,是并列关系;“更”是递进关系;“于是”表示顺承;“然而”、“但是”、“却”表示转折;“因此”、“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当然”表示从另一角度或反面进行必要的补充;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方位的顺序、时间的先后等,都是分析段落层次的突破口。

    2)代词    段首的代词有与上一段相衔接的作用,段中和段末的代词有总结的作用。

    如下面一段文字:

    ①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已逐渐将人类社会中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真善美集中起来,具有了跨时代、跨地域的审美价值。②奥林匹克运动这种超越现实和理想化的特点,又显示着人类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追求,预示着未来的现实。③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它的吸引力,而且直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发挥作用,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④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世界广为普及的重要原因所在。⑤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人类文化的结晶,就是因为它包含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内容。⑥这些文化艺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互相补充,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多姿多彩的整体景观,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启迪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感,使人们在不知不觉申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

    分析:第②句中的代词“这种超越现实和理想化的特点”是承接第①句而来,第③句中的代词“这”是承接前两句,第④句是一个判断句,句中的代词“这”对前三句有总结作用。第⑥段的代词“这些文化艺术”是承接第⑤句而来。因而这个语段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前四个句子一个层次,后两个句子一个层次。

    3)介宾结构   介词(从、在等)+名词\代词    

成语是习用的固定词组,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

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也是汉语使用者最喜欢的形式之一。吕叔湘先生曾这样指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诗以四音为主,启蒙课本的《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台楼阁常有四言的横额。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首先,因为它是最具有汉语文化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它最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以偶为佳”是古人崇尚对偶的美学观,本质上也是认识世界的哲学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方”和“圆”,“日”和“月”,“山”和“川”等等。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尤其是律诗,是一定要用对仗的。古人之所以格外重视四言,是因为“四言”是惟一的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一种形式,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配置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由此可见,汉语成语在形式上选择了“四字格”,其根深深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中。从现代心理特点来分析,它能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四字格”作为汉语文化特有的一种“经典”形式,确有它的精妙之处。

从内容上看,成语也是汉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出自□□的成语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动着智慧的火花。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如点石成金、南柯一梦等,这些成语往往反映某种精神或说明某个道理,使人们受到鼓舞或得到启示。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如一鼓作气、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有些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些则是历史人物的言行。还有一些非典故性的成语,大多来自古代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代一些名家的名篇,这些名篇,也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由这些“珍品”锤炼出的成语,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如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产生的成语,收在《成语探源辞典》中有166条,这些成语,有的就是《论语》中的原文,如哀而不伤;有的把较长句子精简压缩,变成四音节成语,如患得患失;还有的是把出处不同,而意思相关的双音节词合在一起,构成四音节成语,如屏气凝神。还有一些其他用法,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保留了原文中的精华部分。

分析:从整篇文章看,第三段“从内容上”这一介宾短语告诉我们,第二段是从“形式”的角度进行说明的。从第二段来看,“为什么“四字格”备受使用者喜爱呢?其中有诸多原因。”这一句话总领下文,从表示顺序的词语“首先”,介宾短语“从语言内部”“从音律上”和“从现代心理特点”可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4)抓住关键句    在形式上,常有一些层次转换的标志,如领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看以下段落:

科学工作的核心是创造,要敢于创造,善于创造。在科学工作中要有一番真正的作为,就必须解决一个“敢”字的问题。197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温伯格教授曾说过一番很精辟的话。他说,理论物理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对自然的‘进攻性’。所谓“进攻性”,就是说要敢于向自然界索取知识,敢于面对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科学上的真正的创造性。

但是,科学上的这种创造性又不同于那种李逵式的匹夫之勇。《水浒传》描写的李逵,不分青红皂白,不计效果、后果,只是抡起板斧迎头斫上去。这是科学上的“莽人”,决不是这里所讲的“进攻性”。在科学工作中,胆和识是联系在一起的,智和勇是不可缺少的。要做出第一流的成绩,必须有第一流的真知卓识,有解决实际困难的第一流的聪明才智。这就是说,在科学工作里,除了要敢于创造以外,还要善于创造。科学工作就如行军打仗,不仅要敢拼敢打,还要善战能战,这就要讲究调查研究,讲究战略、战术。

分析:第一个句子科学工作的核心是创造,要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是一个总领句,按时下文要从“敢于创造”和“善于创造”两个角度进行论述。第二个句子“在科学工作中要有一番真正的作为,就必须解决一个“敢”字的问题。”又引领下文,说明作者是先从“敢于创造”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第二段的“除了要敢于创造以外,还要善于创造”这一句,不但与总领句形成关键词(“敢于创造”“善于创造”)上的呼应关系,而且“除了……还”也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2、如果外部依据不明显,那么应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入手去寻求层次划分的内部依据,这些关系有并列、承接、层进、转折、对照、总分等。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概括性的句子和展开的句子,观点性的句子和论据性的句子,以及对比手法,等等。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①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是目录学。②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都十分重视目录学,认为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是基础知识。③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④目录学专家张之洞也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⑤这些都是十分中肯的话。⑥读书必须用目录学作指导,否则很可能走弯路。⑦16世纪末欧洲目录学兴起的时候,许多学者都认为图书目录是一种非常得力的工具。⑧他们盛赞它是“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给它以极高的地位。⑨革命导师列宁也十分重视书目。⑩在十月革命前,他被流放在西伯利亚地区时,为研究革命理论,曾多次写信向亲友要各种书目,希望他们尽可能向旧书商、图书馆和书店要些书目寄给他。(11)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善于利用各种书目,还编过多种书目。(12)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请鲁迅指导读书,鲁迅给了他一个书单。(13)可见初学者是多么需要了解有关的书目。

分析:第①句说明什么叫“目录学”,第②句“古今中外”、“许多大学问家”,说明这句有总领下文的作用。③到(13)句举了5个例子,先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第一部分从③到⑧;第一部分按照从中到外的顺序,③到⑥为第一层,第二部分按照从外到中的顺序,⑨⑩为第一层。

 

再看以下语段:

①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②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③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④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⑤《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⑥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⑦作者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⑧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⑨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⑩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分析:以上十个句子,说明的对象是“假山”。⑤——⑧是作者以《闲情记趣》及作者的假设来做类比,概括文意时可以先将其排除掉。前四个句子,第③句中的“这”起到总结作用;在做了类比(第⑨句)之后的第⑩应该是一个总结句。且两个句子中的关键词都是“不相称”。所以,本段内容可概括为:假山与它上面的事物不相称。

 

 

【课内训练】

谈白菜

李锐

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日:“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对于这个称赞,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日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又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几次,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不是“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见枚乘《七发》,意思是菜味酒肉乃烂肠毒药)吗?白菜却百吃不厌,多吃了决不会倒胃口,更不要说“烂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仔细想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味道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日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篇”注)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水善于辅助万物,而不跟万物相争。

至于五味,甜、酸、苦、辣、咸,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川人是麻辣,尤重花椒);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我在大别山种过苦瓜,皖人不识为何物,北京人早已熟识,是南方人吃多了之故);看来只有酸,如泡菜的市场比较广阔,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决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荚,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平其无味。”(《老子》)人们都熟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此话来自《礼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惟其淡如水,水散于五味,无不相调。米酒虽甜,日子一久,就发酸,败坏了。孔子讲这段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上当受骗,光听说得好,就以为行为亦如是。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德厚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终不能长久的。

1、本文的思路结构上有何特点?

 

本文旨在批评不良的社会风尚,但在写法上并非开门见山,而是从齐白石的斗方说起,以白菜为话题,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展开联想,最后归结到社会风尚的问题。(卒章显志)  斗方——白菜——“淡”——淡薄与浓厚的辩证法——批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的社会风尚

 

【习题巩固】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

④目光有光压……

⑤目光有颜色……

⑥目光有衍射……

1、根据第①段中“特珠”、“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东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1、借用目光的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2、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解析:第一步:判断文体,明确结构。这是一篇议论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第二步:理清层次,划分意义段。第一层(1-2),第二层(3-4),第三层(5-7),第四层(8-9)。第三步:编拟答案。根据行文的先后顺序,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晰地呈现在卷面上。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杂剧的产生

“杂”与“剧”本为两个独立的字眼,唐人将其捏合为“杂剧”一词来概括某种表演形式时,自然要受到当时语言环境的影响。换言之,在“杂”与“剧”的诸种义项中,唐人的取义势必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时,“杂”与“剧”的组合也势必最能体现它所要概括的表演形式的基本特征,让人观其名而知其实。那么,最初的“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呢?其一是“杂”,也就是说,此种伎艺属于娱乐性质的俗乐而非雅乐,同时,该伎艺形式多样,杂七杂八。其次是“剧”,也即此伎艺包含了戏谑的科白形式。因其“杂”,所以杂剧最初包含了许多杂戏的内容,这是杂剧从散乐杂戏是脱胎的痕迹;因其有“剧”,故其表演中又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这是杂剧区别于杂戏的重要标志。在这两个特点中,“杂”为形,“剧”为神,前者使杂剧形式多样化而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后者则使杂剧超越百戏的伎艺表演而升华为戏剧艺术。

明乎此,我们就知道最初时杂剧何以和杂戏混称,就能了解杂剧与诸戏的差别,就能明白杂剧之名,之所以有从诸多的歧称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杂剧本身包含杂戏的内容,所以杂剧有时也被称为“杂戏”、“百戏”、“角抵之戏”、“参军戏”等名(其例证说下节)。这些名称要么过于宽泛而不能体现杂剧这一表演形式的特点,如杂戏、百戏;要么过于具体而不能概括杂剧的基本形态,如角抵、参军,从而最终将冠名权拱手让给了“杂剧”。

由此,我们还明白了另一个问题:杂剧何以会在唐代产生。虽然与剧谈戏谑相近的俳优滑稽周秦就有记载,虽然与杂剧同属一路的散乐百戏先秦也已出现,但直到魏晋,二者一直局限在滑稽说白和伎艺性表演的戏路里,未越雷池一步。这一僵局,直到杂剧的问世才被打破。而杂剧之所以在唐代出现,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这一土壤就是魏晋以来盛 行的剧谈之风。剧谈作为一种戏谑斗嘴,不仅有诙谐滑稽,而且更强调“斗”即对抗性,其蕴涵的新的戏剧因素——“剧”,也即诙谐的话语冲 突很容易在这片活土上发育为新戏种。那么,剧谈之风自何而来?我以为来自魏晋的论难。论难不自魏晋始,但成为社会习尚则在魏晋。当时的士大夫受佛教玄谈的影响,好斗机锋,论难成风,王衍、王澄、谢鲲之辈皆为论难高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论议的影响,论难逐渐向伎艺化、通俗化转变,由学术活动转化为民众的娱乐活动。剧谈就是一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戏谑性质的通俗论难。在斗口一义上,二者相通。《钓矾立谈》:“是以一时豪杰,如萧俨、江文蔚……之徒,举集其门。(韩)熙载又长于剧谈,与相反复论难,多深切当世之务。”这里,“剧谈”与“论难”并举,可见其意相近。当然,如前所述,剧谈更具有戏谑诮难之义。事实上,某些带有嘲诨意味的论难,已和后世的戏剧相当接近,如《启颜录》中有一段北齐弄痴人石动筒与法师的论难即是例子。

(节选自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

1、“杂剧”之名所要表达的特征是什么?请简要作答。

 

2、“杂剧”与诸戏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1.此种伎艺形式多样,属于娱乐性的属俗乐而非雅乐;②包含了戏谑科的形式。

2.杂剧表演包含了诨科对白的因素,具有综合性,表演也升华为戏剧艺术,而诸戏却未到达这一水平。(首段说:“包含诨科对白的因素”是杂剧与诸戏区别的重要标志。该段末句又对杂剧特征做出概括。还应与后两段对照)

讲座预告

最新活动

热门课程

中本贯通平日制班

    本课程专为中考考入 中本贯通 的学生开...

三校生5月考(本科)双休班

    2015级双休本科目标班,开设暑假班与秋季...

小小朗诵家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小小主持人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小小故事大王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三校生学业水平考平日制

    2016级学业水平考全日制,开设暑假班与秋...

三校生3月考双休班

    本课程专为三校生开设,采用双休日上课...
标签:
相关资讯

更多校区查询

饮水思源,源自交大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

  • 二十年教育经验
  • 十余项教育大奖
  • 六万余名学员顺利毕业
思源logo尺寸220

总课程咨询热线:400-678-9493 服务时间:9:00-20:00,双休日照常

手机网站访问地址:http://www.siyuanedu.com/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88号汇银大厦北楼6楼619室 电话:400-678-9493
思源教育LOGO

咨询热线:400-678-9493

在线咨询

乘车路线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1

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台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

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复平台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上海徐汇区思源教育培训中心  沪ICP备110083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