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辅导专题 | 三校生高复

思源教育免费服务热线

主页 > 中学-中高考 > 高中试题 > 2019届高三一模考长宁区语文卷解析

2019届高三一模考长宁区语文卷解析

日期:2018-12-26 11:23 点击:

2018学年第一学期长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3)杜甫《月夜》中,“ , ”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 按要求选择。(5分)

⑴ 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

⑵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

3. 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 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5.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 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 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 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6. 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3分)

A.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D.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有删改)

8 .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9. 第⑦⑩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0 . 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于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4分)

11.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唐)高适

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

[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12.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

B. 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

C. “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

D. “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

13.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 清新流畅 B. 慷慨激越 C. 委婉含蓄 D.雄浑悲壮

14. 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更始立,为安乐令。

②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刘公事,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

③十二年春,汉攻广都,拔之。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今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

④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 宠不能夺 ⑵ 为具食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给事县为亭长 ( )

A. 官名 B. 侍奉 C. 供职 D. 处事

(2)汉性强力 ( )

A. 强大有力 B. 坚忍有毅力C. 勉力、努力D. 倔强、强硬

17. 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B.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C.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D.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

18. 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

19. 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作用。(4分)

20. 第②段“诈书谲众”和第③段“潜师就尚”除了反映出吴汉善用谋略,还分别反映了吴汉____和___的特点。(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矣 B. 尔 C. 耶 D. 焉

2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23. 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2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25. 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 写作 70分

26. 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答案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1)吾尝跂而望矣(2)玉簪螺髻 水龙吟 (3) 香雾云鬟湿 , 清辉玉臂寒

2(1)B 2分 (2)D 3分

二 阅读70分

(一)16分

3.答案示例:“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2分

4. 答案示例: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4分

5. C 3分 6. A 3分 如果选B得1分

7.答案示例: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

(二)15分

8.答案示例:指出树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树与人亲密关系的叙写,并照应了文题。3分

9.答案示例:第⑦段画线部分叠词及比喻的运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女儿对树的微妙感情;整个画线部分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和谐。这样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个美好习俗的细致想象、回味,又较好表达了作者听到这个习俗的欣喜之情。而第⑩段画线部分通过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我们与树关系疏远的悲痛、反思、批判,排比加强了抒情的力度。两处画线部分,对象不同,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4分

10.第⑨段之前主要从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现人和树的密切关系,它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成为人离乡返乡时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女孩的终身陪伴。而对于岜沙人来说,树和人的整个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伴随人降生,还伴随人离世,乃至伴随生命再次启程。把岜沙见闻放于文末,不仅清晰地体现出了文意的推进,还能在指出当今人树关系疏远的沉痛现实之后,给人以更直观的比照和更深的启示,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的深思与呼告。所以,这样的构思是合理而巧妙的。4分

11.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态度对当下人有警醒和引导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恢复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寻找建立关系的纽带,从而加深我们对传统、对生命的认识、体悟。

(三)8分

12.D 2分 13.B 2分

14.答案示例: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

(四)18分

15. 2分⑴夺 裁定 决定取舍⑵具 备办

16. 2分(1)C (2)B

17. C 2分

18.答案示例:就伪造了光武的文书,传发文书晓谕渔阳郡,派儒生带着去见彭宠,让他把所听到的详细地描述出来劝说彭宠,吴汉又随后进入。6分

19.答案示例:这句话写光武帝感慨吴汉很能激发人的斗志,说其威重可以匹敌一个国家,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吴汉临危不惧、一往无前的气概,表现出帝王对吴汉的高度肯定和赞赏。4分(如果从结构作用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1分)

20.答案示例:权变有术(处事灵活 善于变通) 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2分

评分说明:每空一分。次序不能颠倒。

(五)13分

21.A 1分

22.选D得3分,选C得1分。

23.B 3分

24.D 2分

25. 4分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讲座预告

最新活动

热门课程

三校生学业水平考平日制

    2016级学业水平考全日制,开设暑假班与秋...

小小故事大王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三校生3月考双休班

    本课程专为三校生开设,采用双休日上课...

小小朗诵家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小小主持人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中本贯通平日制班

    本课程专为中考考入 中本贯通 的学生开...

三校生5月考(本科)双休班

    2015级双休本科目标班,开设暑假班与秋季...
标签:一模考辅导    一模考补习    一模考定位    
相关资讯

更多校区查询

饮水思源,源自交大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

  • 二十年教育经验
  • 十余项教育大奖
  • 六万余名学员顺利毕业
思源logo尺寸220

总课程咨询热线:400-678-9493 服务时间:9:00-20:00,双休日照常

手机网站访问地址:http://www.siyuanedu.com/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88号汇银大厦北楼6楼619室 电话:400-678-9493
思源教育LOGO

咨询热线:400-678-9493

在线咨询

乘车路线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1

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台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

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复平台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上海徐汇区思源教育培训中心  沪ICP备110083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