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7-16 11:04 点击:
初中文体知识梳理(一)
记叙文
要素 |
类别 |
概念及作用 |
示例 |
|||
记叙文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
|||||
按写作内容分 |
写人 |
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
鲁迅《藤野先生》 |
|||
叙事 |
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述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
沈石溪《斑羚飞渡》 |
||||
写景 |
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描绘景物,寄托感情,表现主题。 |
《春》《济南的冬天》 |
||||
状物 |
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作者的志向。 |
王鼎钧《那树》 |
||||
记叙文顺序 |
顺叙 |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来写,分为按时间顺序叙事、按地点转换叙事、按事情内在逻辑联系叙事。 |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鲁迅《藤野先生》 |
||
倒叙 |
把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到前面,再按故事发生、发展顺序来叙述。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
||||
插叙 |
叙事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对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起衬托、补充的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紧凑又跌宕多姿。 |
朱自清《背影》,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 |
||||
补叙 |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
《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对这一故事作了一个总结。 |
||||
记叙文人称 |
第一人称 |
用“我”来记叙。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鲁迅《孔乙己》 |
|||
第二人称 |
用“你”“你们”来叙述。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魏巍《我的老师》 |
||||
第三人称 |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
魏巍《我的老师》 |
||||
记叙文线索 |
核心人物 |
以人物为线索,连缀故事环节。 |
鲁迅《孔乙己》 |
|||
核心事物 |
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
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
||||
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 |
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
莫怀戚《散步》 |
||||
思想感情 |
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
杨绛《老王》 |
||||
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 |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件、人物串联在一起。 |
鲁迅《孔乙己》 |
||||
人物活动的地点 |
以故事发生的地点转移来展开情节。 |
鲁迅《藤野先生》 |
||||
此外,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往往存在明线和暗线。 |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
|||||
记叙文结构 |
时序贯穿式 |
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 |
《再塑生命》中“那天中午”“第二天早晨”“这天上午”等。 |
|||
空间转移式 |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写了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 |
||||
时空交互式 |
将时间和空间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 |
张之路《羚羊木雕》 |
||||
逐层深入式 |
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上的“递进”。 |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
||||
并列组合式 |
将“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的目的。记叙文的过渡段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
杨振宁《邓稼先》 |
||||
常见修辞手法 |
比喻 |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述道理。 |
朱自清《春》 |
|||
拟人 |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
朱自清《春》 |
||||
夸张 |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引起共鸣。 |
斯蒂芬·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
||||
排比 |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
朱自清《春》 |
||||
对偶 |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刘禹锡《陋室铭》 |
||||
反复 |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
鲁迅《孔乙己》 |
||||
设问 |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艾青《我爱这土地》 |
||||
反问 |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黄蓓佳《心声》 |
||||
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
记叙 |
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
鲁迅《藤野先生》 |
|||
描写 |
人物描写 |
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
《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
|||
环境描写 |
A.自然景物,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B.社会环境,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
《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
||||
场面描写 |
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
都德《最后一课》 |
||||
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
说明 |
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
|||
抒情 |
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
朱自清《春》 |
||||
议论 |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小思《蝉》 |
||||
常用表现手法 |
对比 |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鲁迅《故乡》 |
|||
象征 |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余光中《乡愁》 |
||||
伏笔 |
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
鲁迅《故乡》 |
||||
铺垫 |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
鲁迅《孔乙己》 |
||||
抑扬 |
欲扬先抑。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表现力。 |
小思《蝉》、契诃夫《变色龙》 |
||||
直抒胸臆 |
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手段,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的一种抒情方法。 |
艾青《我爱这土地》 |
||||
借景(物)抒情 |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
朱自清《背影》 |
||||
托物言志 |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
小思《蝉》 |
||||
以小见大 |
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
席慕蓉《贝壳》 |
||||
设置悬念 |
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作用是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
||||
卒章显志 |
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当中。 |
李森祥《台阶》 |
||||
前后照应 |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朱自清《背影》 |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校训,提供专业的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
400-678-9493 交复致远中高考学习中心
(详情请点击) 徐汇区华山路1988号汇银大厦北楼619400-678-9493 交复致远徐汇三校生高复校区
(详情请点击) 徐汇区广元西路12号(工商银行隔壁)400-678-9493 思源教育龙漕路校区
(详情请点击) 徐汇区龙漕路223号思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