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22 13:59 点击:
2023届初三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三)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令尹子西而问焉:“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①,可以示诸?”令尹子西对曰:“臣不知也。”召昭奚恤问焉,昭奚恤对曰:“此欲观吾国之得失而图之,国之宝器,在于贤臣,夫珠宝玩好之物,非国所宝之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选自《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和氏璧、随侯珠,是春秋时期的珍宝。
5.【甲】文的作者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以下( )项也是他的作品,收录于教材中。(4分)
A.《北冥有鱼》 B.《记承天寺夜游》 C.《醉翁亭记》 D.《富贵不能淫》
6.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 (2)秦欲伐楚( )
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3分)
8.以上两段选文都探讨了治国理念。【甲】文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中楚王认为国之宝器是 ,而昭奚恤认为是 ;“王遂使昭奚恤应之”说明楚王认识到 的道理。(9分)
9.以下对昭奚恤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政治远见 B.洁身自好 C.有高远志向 D.智勇双全
答案:
5.(4分)孟子(孟轲) D
6.(4分)(1)增加 (2)攻打,讨伐
7.(3分)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8.(9分,第一空3分,其余各空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珠宝玩好之物(和氏之璧,随侯之珠) 贤臣 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财富
9.(2分)A
参考译文:秦国想要攻打楚国,派使者去楚国参观楚国的国宝。楚王听说,叫来令尹子西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可以给他看吗?”子西说:“臣不知道。”招来昭奚恤问这个问题,昭奚恤回答说:“这是想看我国的得失而图谋我国。国宝,在于贤臣,珠宝玩物,不是重要国宝。”楚王于是就让昭奚恤接待。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
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坐:因犯……罪。
5.【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召对( )
(2)顾语妻曰(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 、 ;【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 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10.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 :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 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 的人生态度。
答案:
5.(2分)宋代 《水调歌头》
6.(4分)(1)等到 (2)回头看
7.(3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 闲人 定语后置)
8.(1+1+2分)写景 议论 借用妻子的诗拒绝做官
9.(3分)C
10.(6分)用幽默的语言宽慰家人和自己 闲适、悠闲 乐观豁达
参考译文: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和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和儿女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何陋轩记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①,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②,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⑤,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⑧《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③上国:指京城。④莳:栽种。 ⑤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⑥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 ⑦信:通“伸”,伸张。 ⑧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5.甲诗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 (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C.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D.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们都忘了是住在边远山区。
9.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 丙文中作者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信孔子之言”这一原因外,还有以下具体原因:
(1);
(2) ;
(3) 。(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都处于 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 的人生态度。(10分)
答案:
5.(2分)刘禹锡 6.(4分)博学的人 认为
7.(3分)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8.(3分)B
9.(10分)惟吾德馨(1分) (1)龙场百姓的热情相助(2分) (2)居室外环境清雅,居室内的陈设适合读书讲学(2分) (3)来往客人都是文人雅士(2分) 被贬谪(1分) 豁达积极(2分)(写安贫乐道给1分)
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想搬到九夷(偏远的地方)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偏僻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偏僻的呢?我因罪被贬龙场。人们都以为我从国都到这里,一定会嫌弃这里偏僻,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并不能说(这里)落后。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就着石洞住下。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并不轻视我。我曾在丛棘的旁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帮我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在房子周边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房子中的人,十分随便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轩”,来证明孔老夫子的话,十分正确。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仲淹)服除①,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王曾②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③,沈姐的语文课堂。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④,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⑤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⑤明公:此处是对晏殊的尊称。
5.【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 (篇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舍不荐( ) (2)殊从之( )
7.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 , ”的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 ;宁肯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于章献太后;(2) 。(8分)
9.【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作简析。(5分)
答案:
5.《岳阳楼记》(2分)
6.(1)舍弃(2分) (2)听从(2分)
7.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3分)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分)(1)服丧期满,立即就朝廷政令的得失与民间利弊上书谏言。(2)面对有举荐之恩的晏殊的怒责,坚持自己的进言是正确合理的。(6分,一空3分)
9.不符合。晏殊“大惧”“怒责”的行为显然是害怕受到范仲淹的牵连,得罪章献太后,影响自己的仕途。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强调的是不受外物影响/指的是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5分)
参考译文:范仲淹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回到京城,向宰相上书,陈述朝廷政令的得失以及民间利弊,总共一万多字,(宰相)王曾看了后很称赞他。当时晏殊也在京师,(想要)推荐一人担任馆职,王曾对晏殊说:“您了解范仲淹,舍弃不推荐他,却推荐这个人吗?已经替您放弃不任用(他),(您)应该再推荐范仲淹。”晏殊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授予(范仲淹)馆职。不久,(为了庆祝)冬至设立仪仗,主管礼仪的官员们商定意见想讨好章献太后,奏请天子率领大臣们在大殿上给太后献礼祝寿,范仲淹上奏认为不可以(这样)。晏殊很害怕(得罪太后),召来范仲淹,愤怒地责备他,认为他太狂傲。范仲淹端正脸色反驳说:“仲淹受到您错误的赏识,常害怕不称职,不知道羞耻,没想到今天却因为正确的言论而得罪您。”晏殊惭愧,没有(什么话能)用来回应。(选自《涑水记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马后①闻得元府库②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得元府库何物?”太祖曰:“宝货耳。”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③,诚哉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④,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6.【甲】文的作者是 (填姓名)。(2分)
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得元府库何物( ) (2)珠玉为荡心鸩毒( )
8.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9.【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甲】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 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②段中“ ”。(6分)
10.【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 ”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 ”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 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9分)
答案:
6.孟轲(2分)
7.(1)得到(2分) (2)是(2分)
8.B(3分)
9.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3分) 拂士(3分)
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分) 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3分) 君王应该把贤才作为国家的宝贝(3分)
参考译文:马皇后听说元朝府库里的财宝运到都城,便问明太祖(朱元璋)说:“得到元朝府库里什么东西?”太祖说:“珍宝财物。”皇后说:“元朝有这些珍宝,为什么无法守护而丢失?”太祖说:“皇后的意思,我知道了,只是说得贤人才是得宝。”皇后说:“我往往看到人家产业丰厚就骄横起来,时运顺利就贪图安逸。家与国虽不同,但它们的道理没有什么两一样。所以世代传说:奇技淫巧是亡国的工具,珠宝玉器是毁坏人心的毒药,这话说得真对。只有得到贤明而有才能的人,早晚得以开诚忠告,君臣共同保住江山,这才是最珍贵的财宝!”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