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1 10:32 点击:
文本阅读:鉴赏类习题训练
鉴赏题可从技巧、内容、效果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 遣词造句
(1)用词
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等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2)句式
1常式句与变式句。变式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2长句与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3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灵活多变,飘逸自然,生动活泼。整散结合能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
2.艺术手法
(1)修辞的作用
修辞得分必须做到掌握三点:修辞的辨析、修辞的效果、修辞的答题思路。
需掌握的12种修辞,分为描绘类、结构类和表达类。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2)表达方式
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叙述人称的技巧;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③ 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表现手法
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铺垫、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
【概念辨析】
1烘托、衬托和对比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而“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比喻和象征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两者的表现手段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物、具体人。
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3)鉴赏其它:
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习题训练】
相思
贾平凹
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己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孩子己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
8.把帐篷比喻成“小舟”形象生动,而从第④段画线句整体来看,“小舟”这一喻体的选择还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4分)
答案示例:画线句中的“小舟”,与冷月清辉下广袤的沙山沙海形成对照,(1分)苍凉辽阔的环境突显出帐篷的微小,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1分)“小舟”又让人联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1分)想象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万里,慰藉主人公的相思之苦。(1分)选择“小舟”作为喻体,能将沙漠、冷月、客船、家乡钟声巧妙勾连起来,(1分)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1分)
评分说明:以上6点,答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解析】本题首先是要注意审清题目。题目点明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明确了本体和喻体,重在赏析喻体“小舟”这一意象的妙处。可分为两层来分析:第一层是有冷月、沙山沙海、小舟等意象构成的一幅冷清孤寂的沙海月夜图,以沙海的广袤衬托小舟的微小,体现作者的孤独。第二层是根据画线句“夜半到客船”联想到唐朝张继《枫桥叶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进而将沙漠、冷月与客船、家乡钟声联系到一起。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宋)梅尧臣
①天圣中,闻宁海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若高峰瀑泉,望之可爱,即之愈清,挹之甘洁而不厌也。
②是时,予因适会稽还,访于雪中。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③君在咸平、景德间,已大有闻。会天子修封禅,未及诏聘,故终老而不得施用于时。凡贵人巨公一来相遇,无不语合慕仰,低回不忍去。君既老,朝廷不欲强起之,而令长吏岁时劳问。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④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先生讳逋,字君复,年六十一。其诗时人贵重甚于宝玉,先生未尝自贵也,就辄弃之,故所存百无一二焉,呜呼惜哉!
26.第①段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6.(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中作者用“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望之可爱,即之愈沾,挹之过洁不厌”一句,由远及近,对喻体进行铺陈描绘,写出给人的美好感受,表现了林和靖品格的高尚明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解析】题干明确了是分析比喻这个手法的表达效果,首先要明确第一段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了什么,应该是“高峰瀑泉”比喻林和靖,然后结合具体句子围绕主人公林和靖分析比喻手法的效果,需要注意的就是本题在视角变化上通过“望、即、挹”三个动词,“望”即远望,“即”是靠近,“挹”是捧取,存在从远及近的变化,并且对喻体进行了层层地铺陈描绘,由喻体的清澈甘洁来表现的是他高尚明洁的品质.
比拟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⒎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解析】本题只有两分,考查的是鉴赏修辞手法。没有让判断具体的修辞手法,但是从“趴”“龇”这两个动词来看,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两个词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另外,这是两个句子,我们在作答时一定要关注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第一处划线句写的是冰雪刚开始消融时的状态“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第二个句子写的是春天已经到来,冰雪消融的所剩不多的状态“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由此得出,这两个句子还表现出冰雪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
比拟和通感
雪天 张抗抗
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8.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分)
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分析】本句话,声音是主语,用“蹒跚”一词来描写生音,兼用了比拟和通感两种修辞,把声音在我脑海中的状态拟人化,写成一个老人缓慢行走的样子,这样的效果是体现了老妇人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另外,把听觉的声音写成视觉的走路形态,其作用是化无形为有形。另外,还要关注到“声音”一词的修饰语为“苍老”,刚好与我们要赏析的“蹒跚”一词相一致。
【相关知识点】1、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通感范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____。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 。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23.从修辞角度赏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2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了两座山的高耸(1分)和苍翠(1分)
【分析】本句描写的对象是黄山、白岳。后面对写作对象的描述是“蜿蜒摩天”“葱郁接于眉睫”,由此可以推断出夸张的目的有两点:一是突出山的高耸,一是突出山的苍翠葱郁。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清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细节,注意文本中的小细节,本句话的小细节在于“而”字。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