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9 11:00 点击:
社科类文本专题: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类题型专练
常见题型
l 概括(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l 概括(分析)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l 分析某段作者论述思路
l 本文……,请对这一行文思路加以评析
方法提示
1.如何读懂论述性社科类文章:
可以通过梳理论证思路,探究作者的观点,探究作者如何组织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写作的意图等等。
2.梳理论证思路的一般方法:先明确文章要讨论的对象,对象涉及的概念。其次,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三,抓关键词语概括段落大意。第四,梳理段落之间内在关系,最终把握作者论证的过程。
3.理解文中的概念要关注的三个方面:1)辨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3)把握概念在文中出现的类型。
4.概括段落大意的一般方法:一,把握句意。二,抓住关键词。三,联系语境,关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
5、概括、分析和评析题的区分
l 都以概括为基点。在概括基础上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评价。
l 概括论证思路——以概括段落为基础的,侧重呈现论题提出及论证展开的过程;
l 分析论证思路——在概括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呈现观点,如何界定概念的内涵,如何辨析概念,如何处理论据,作者分几步展开论证的,以及如何将问题引向深入等等方面的问题。
l 评析论证思路——在分析的基础上,要对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效果做出高下优劣的评判,并从文章的整体性和文章特殊性进行评价,例如从文章整体上看,思路是否缜密,层次是否清楚有层次,说理是否细致周密,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等等;从文章的特殊性来考虑,主要是关注文体的样式特点,例如学术性论文、文艺随笔、演讲稿等。
真题回顾
1.2017年秋考
常识和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判断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个子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缺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察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试验所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们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找到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之前先得是个普通人,是个常人。爱因斯坦说的“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也是在这个方向上说的。
⑥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来自常识,但是,理论解释不同于常识解释。常识包含的道理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两小儿辩日”中,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比中午近,因为看东西近大远小,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我们更近,因为发热体近热远冷,连孔子也“不能决”。这个故事,妙就妙在找到一个焦点,让常识中的两个道理狭路相逢。而理论专为整体解释而生。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个道理既解释了正常现象,也解释了反常现象。理论家为了提供整体解释,必须把包含在常识中的种种道理组织成系统。他必然格外重视其中的某些道理,把它们上升为原理,通过种种延伸和变形,从中再得出更多的定理。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原理的数目,二是用推理把原理和定理联系起来。理论家的思考并不古怪,但他会用我们都能明白的思考和推理引出让我们大吃一惊的结论。
⑦可见,理论和常识无所谓谁更正确,只是理论用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把我们对世界的识见带到更深或更高的层面。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案示例】文章先给出讨论对象,即常识和理论;然后明确讨论对象,将“常识”界定为“来自日常经验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证,得到“常识解释有局限因而需要理论”“理论的道理来自常识”“理论解释更具整体性”三个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常识和理论都正确,不过理论能对世界做整体解释。
2、2018年秋考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熊秉元
1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2哲学家大多数认为,喜怒哀乐、爱情仇恨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被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3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其实背后都是有逻辑的。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4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5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我们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概不多,除非打定了“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情感的运用其实有规可循,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对成本和效益的考量:对师长、上司、主考官等宣泄不满,成本高且效益低,做了不划算,因此不值得这么做。
6比较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很多人把气往父母兄弟身上出,对朋友却格外客气有礼,家人似乎比不上朋友,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种现象看起来奇怪,其实一点就明,还是成本效益的考量:家人被得罪,总还是家人,血总是浓于水;可是,朋友被得罪了,可能就不再是朋友了,甚至是会变成敌人。因此,无须扳指头加减计算就知道,得罪朋友成本高而效益低,得罪家人则不然。万物之灵的人,自然会去彼取此。
7可是,另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得罪朋友时,不会有太大的负罪感;而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负罪感往往很重。这同样不难解释,传统社会里,家庭要发挥生产消费、储蓄保险等功能,一家人面对自然和社会的考验,一起度过天灾人祸。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紧密,才能够同舟共济。要使关系紧密,最好在观念上发展出支持伦常结构的对应条件,“父慈子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8这两种情况不是有点矛盾吗?其实稍稍琢磨就可以体会,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正是人在处理情感时的精致细微处,朋友是一时的,父母是永久的。因此,在小利小害上,可以以朋友为重,牺牲父母家人;在长远的考虑上,当然还是要呵护父母家人的权益。
9由此可见,对于情感的运用,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受到成本效益的影响,人不是情感动物,而是成本效益的动物!不是情感役使着理智,反而是理智在驾驭、节制着情感!
10喜怒哀乐这些情感,值得仔细琢磨,追根究底,这些情感都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晶。
11在粗浅的层面上,生物有基本的生理需求,一旦需求得到满足,生物体自然发出讯号。胃里塞满食物之后,会有“饱”的感觉;身上有衣物之后,会有“暖”的反应,喜怒哀乐等情感,也是生物体面对或经历情境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在河里捕着了鱼,会觉得欣喜;到嘴的肥肉丢了,会觉得愤怒……如此等等,都是生理上自然而然的反应。
12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上的反应,除了宣泄之外,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看成是多回合的赛局,这一回合所发的事,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喜怒哀乐既是对已然之事的反应,对未来也有刺激、诱发、提醒、警示的作用,让人追加或停止新的成本投入。譬如,学习达成目标,得到嘉勉,有了“喜悦”的情绪;这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状态,会诱发后续的行为,从而带来更多的类似情感。再如讨价还价,相持许久不能成功,再耗费心智也只是徒增烦恼,一气之下转身而去;这是,情感等于是一种叫停规则,指示生物体放弃眼前的道路,转换到另一条轨道上。情感同理智互补合作,以保障和增进生物体的福祉。
13原始社会里的仪式举措,有其背后的逻辑;同样,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也有隐藏其下的逻辑。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示例】本文先根据事例对“情感驾驭理智”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然后给出“情感运用受成本效益考量的支配”的观点,再通过解释更多复杂现象进一步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最后从生物演化角度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支持。
3.2019年春考
幸福是相对的
①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收入高的人,并不一定比收入低的人幸福;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并不一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幸福;生活中积极事件多的人,并不一定比消极事件多的人幸福……
②那么幸福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似乎不存在那么一把尺子,可以帮我们确定怎样才算幸福。当我们谈论幸福时,总在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是的,幸福来自比较。
③比较的标准是主观构建的。没有哪个国家或者哪个社会机构曾经给出过一个统一的关于幸福的标准,但人们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并凭借这个标准判断自己的生活幸福与否。
④比较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这种标准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提高;如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那么比较的标准也会下降。
⑤由此看来,比较的标准不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同时,比较的标准是复杂的,按“与谁比”和“比什么可以分为比较的对象标准和内容标准。比较的对象标准有哪些呢?
⑥一种是自己以往的生活。很多时候,人追求的就是比过去生活得更好。以往的生活常常是最直接的比较对象,如果个体现在的状况要明显优于过去的自己,则感觉更幸福。
⑦自己的理想及期待的生活,是另一种比较对象。一般而言,个体总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对生活的期待。即使个体达到了一种看上去比较完美的生活状态,还是有可能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尚未达到自己的目标。即使暂时达到了某个目标,但他的理想和期待还可能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便会继续追求理想,追求更大的幸福。
⑧第三种常见的比较对象,是他人的状况。个体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感受到幸福或不幸福。比较时,可能会先选择同一社会群体或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比较。个体可以通过与自己以往或理想生活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幸福,但个体的幸福更多更广泛地还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
⑨除了对象标准之外,还有内容标准。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看上去过得比较潦倒,一家三口挤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的一半被床占据着,但父母常常陪孩子在床上做游戏,孩子在父母身边爬来爬去,玩得非常开心;另一个家庭看上去很“幸福”,住在宽敞的房子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但父母却忙于事业,孩子在冷清的房间里孤独地玩着。那么,哪个家庭更幸福呢?这个例子涉及比较的内容标准。
⑩比较的内容标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人们会首先考虑物质的内容。就像《小王子》里所描述的“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见一幢有玫瑰色砖墙的房子,窗前长满了天竺葵,屋顶栖息着鸽子……’,他们却始终无法想象这幢房子。你必须对他们这么说:‘我看见一幢十万法郎的房子。’于是他们就会惊呼:‘多美啊!’”。不过,当社会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便会越来越重视精神内容。就个体而言,认知能力越强,越会更多地进行精神层面的比较,即使拥有非常好的物质条件,他还是会因为精神内容的缺失而感觉不够幸福。
⑪究竟怎样才是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幸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生活在不断拥有,失去和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不懈的追求,人类才会不断地进步。
(节选自《儿童的幸福感》,有删改)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示例】首先由具体现象引出“幸福相对性”这一论题,接着明确“幸福是相对的,是因为“幸福来自比较,然后从“主观构建”“不断调整”这两个比较标准的特点进行论证,再从“对象标准”和“内容标准”两种比较标准的类型进一步论证,最后证明了幸福是相对的这一观点。
(评分说明:如何引出论题1分,“幸福来自比较1分,两个层次的论证2分。论证思路题在表述时一定要用路标式词语:首选—其次—再次—最后……)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交大校训,依托名校师资,提供专业的托班辅导、青少年英语辅导、小学辅导、初中辅导、高中辅导、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